步轮客 发表于 2013-6-3 12:57:21

骑行京杭大运河(之四):紫竹院到北展

骑行京杭大运河(之四):紫竹院到北展 过了广源闸就被拦住,船可以从河上过,人和车不能通行,只好绕道进紫竹院公园北门。那天骑的折叠,园内不让骑车,只能折好拎在手里,边游边歇,只逛了西北一角,这地,我太熟悉不过。大学时此地号称北京情人公园之一,当时有“愿不愿,紫竹院。成不成,陶然亭。”之说。人家成双成对,咱搞光棍协会。时常和几个哥们来此,读书也闲聊,曾有一次,附庸古人相约比诗。我写的是五律:“闲来自从容,信步春日中。独享潇潇雨,共品淡淡风。岸远山色冷,舟近人语轻。兴浓高歌起,林鸟一时惊。”红雨写的是七律:“消磨闲恨下眉头,重领春风续狂游。柳色欲将行客送,桃花偏把故人留。时有清歌传皓齿,断无车马碍明眸。两番心事重思想,终是山居胜封侯。”洪生钟情于现代诗,也弄出一首,其余皆忘,但有一佳句令我与红雨当即叹服,好象是“用目光垂钓水里的游鱼”。这些都是已逝的青春,多少年后重来此地时,红雨写下的是“此日湖边摇宿醉,何期林下话平生。慎勿漫说惊蜇至,匹夫心事要尘封。”拐到福荫紫竹院,正在整修,据先去大运河探路的朋友讲,沿途知名景点到处在施工,准备今年八月的专家考察,这里也不例外。古色古香的紫御湾曾是皇家御用码头,如今仍保留着码头和河边休息的行宫。慈禧太后或陆路至此换乘水路前往颐和园消夏。公园就因这这行宫而得名,南长河、双紫渠穿园而过,形成三湖两岛一堤一河一渠(长河与紫竹渠)的基本格局幽篁百品,翠竿累万,以竹造景,以竹取胜,深富江南园林特色。公园里有竹楼、竹亭、竹桌、竹椅,连大大小小的桥都用竹子装扮起来,甚至还有座避雨的廊桥。在北京看竹,我推荐两个地方,一是此地,一是红螺寺。往前追溯,这里曾是高梁桥的发源地,是北京的重要水源之一。金大定二十七年(1159年)以后,往上游开挖河道,增辟水源,此地就成了一个蓄水湖。流经园内的南长河,是元代修建的通惠河上游河道,在高梁河上游筑人工河(即今长河),蓄引玉泉山水为湖;广源闸则是通惠河上游的头闸。明代,为使帝后龙舟不受广源闸所阻直驶西郊,就在南长河的南岸开凿一条河汊子,以利大船往来,紫竹院园址就是当时绕行御舟的河汊子“别港”。明万历五年(1577),在湖北岸兴建紫竹院庙宇,为万寿寺的下院。清代这一带设有行宫和码头,皇室人员乘船去颐和园经过这里。清乾隆年间在此仿修具有江南水乡风光的芦花渡,俗名“小苏州芦花荡”,还将南岸明代所修万寿寺下院,更名为“紫竹禅院”。另在寺西侧修行宫,原有匾为“福荫紫竹院”。紫竹院由此得名。光绪年间重修。1900年遭洗劫,辛亥革命后上述景观基本荒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全面整修,1953年3月至7月完成挖湖堆山、修闸和筑环湖路工程,1954年完成公园绿化及公共设施建设,并对外开放,定名紫竹院公园。此后,开辟第二水源 “双紫渠”,再度深挖紫竹湖和逐步兴建新景观,至1987年“筠石苑”等景区建成,始成现有格局。公园以竹、石、树、溪流、建筑小品综合造园,形成“清凉罨秀”、“水竹坞”、“筠峡”、“翠池”、“友贤山馆”、“斑竹麓”、“松筠涧”、“竹深茯净”、“筠香楼”、“梦溪”等景观,其竹景色各异。其中“筠石苑景区”位于南长河北岸,占地600余亩,是紫竹院公园的“园中园”。 这一段是长河最美的观柳佳处,仿佛一幅“绿柳翠成行,碧幕练天际”的如诗画卷。当年乾隆皇帝乘船经过此处时,曾用“柳荫深处是蓬莱”来形容。如今不减当年之风采,据说现在园内的几棵古柳还是乾隆皇帝亲手所植,后人称之为“天子树”。出紫竹院就是白石桥,白石桥是明清时代王公大臣去颐和园觐见皇帝的必经之路,所以破例用了皇家专用的建筑材料――汉白玉雕刻,这也是唯一一座修在民间的汉白玉桥。地名始于明代初年,因桥而得名。明代此处又名白石庄,有万驸马园,《帝京景物略》称之为:“万驸马庄”。北京图书馆施工时曾出土一明代墓志铭,《墓志铭》曰:“卜以是年三月初九日,葬于顺天府宛平县香山乡广源闸镇国寺东之原”。说明此处在明正德年间还称广源闸,在此以西有镇国寺,即今之万寿寺。清代,此处称郑亲王坟,又称王爷坟,坟主人是清顺治皇帝之叔济尔哈朗,被封为郑亲王,后代世袭,最后一位郑亲王叫端华,即清光绪年间军机大臣肃顺的哥哥,后来被慈禧太后赐死。白石桥再向西,长河穿过首都体育馆北侧,隐约可见五塔寺,也是北京最大的石刻博物馆。相传一位印度高僧带来了五座金佛,明永乐皇帝朱棣下令建造五座金刚宝座塔,供奉五座金佛,并封高僧为国师,赐金印,在建塔的地方建寺庙供居住,赐名“真觉寺”,俗称五塔寺。再向东即是动物园和北京展览馆后身,然后是北展码头,也就是现在去颐和园游船的起点。长河至此,告一段落。(下篇请看 高梁桥 积水潭 什刹海)


http://www.fengyunbike.com/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步轮客的微博

随行552 发表于 2013-6-3 13:33:05

步轮客文化功底深蕴,令俺佩服的五体投地啊~





{: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没说明白 发表于 2013-6-3 13:34:25

非常熟悉翟总这次介绍的地区,早年在这一带从事革命活动来着 {:soso_e113:}
这一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是人非,各种传说和故事在日益繁荣的经济生活冲刷下也苍白了不少。
在高粱桥西边北下关过去有户人家是炸薄脆的,慈禧路过吃了一个,说好吃,于是,这家人就被当地人改称“大薄脆”,几代人都被人这样称呼,除了政府和老师,就没人叫这家人姓名的,不论辈分儿,出来一个就是一个大薄脆,这家人也很无奈,后来没听说这家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让大薄脆再逢新生,估计这家人也挺烦慈禧滴

没说明白 发表于 2013-6-3 13:37:34

如翟总这样走大运河路念大运河经的自古至今第一人吧?!

明前茶 发表于 2013-6-3 13:37:43

{:soso_e179:}

子孓 发表于 2013-6-3 13:39:26

本帖最后由 子孓 于 2013-6-3 13:53 编辑

哈啊!翟总快写道我身边了,我就在高梁桥路上园村3号上班!

步轮客 发表于 2013-6-3 13:44:03

随行552 发表于 2013-6-3 13: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步轮客文化功底深蕴,令俺佩服的五体投地啊~




呵呵,老哥过奖。瞎写着玩

步轮客 发表于 2013-6-3 13:45:48

子孓 发表于 2013-6-3 13: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哈啊!翟总快写道我身边了,我就在高粱桥路上园村3号上班!

马上就到,争取今天。不过,老师再细查下,好象是高梁桥而不是高粱桥,我原来也是这样以为的。

步轮客 发表于 2013-6-3 13:46:28

明前茶 发表于 2013-6-3 13: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老兄一直关注着

步轮客 发表于 2013-6-3 13:48:46

没说明白 发表于 2013-6-3 13: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翟总这样走大运河路念大运河经的自古至今第一人吧?!

呵呵,既然骑了,就想骑出些名堂来。也算是响应大师倡导的 田野考察吧。人家用脚,咱用车轮。什刹海快写到了,整理的内容很多,只能挂一漏万了。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骑行京杭大运河(之四):紫竹院到北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