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客 发表于 2014-11-6 17:09:49

关心智能自行车?最全面最猛烈的爆料全在这儿了

【大飛挖坑】关心智能自行车?最全面最猛烈的爆料全在这儿了2014-11-06 大飛哥 36氪
http://mmbiz.qpic.cn/mmbiz/WRGz2LWLARBwU1oHpO9SWTsZRZnic2IYicj7HTxyCBibLaMkqaJVWre8HOp2dLpcibuA84UGua6hRCj51YSo7qJaIw/0?tp=webp
36氪微信号:wow36kr
“我不想白白爱过自行车”,张向东说。半个月前他离开久邦数码,在离职的长微博里,他这样煽情的表达了对自行车的感觉。
恩,我不想白白骑过它。至少自行车是大飛哥整个青春期里最常用的代步工具。我依旧记得,15 年前第一次在父母帮助下蹬上脚踏板的晃晃悠悠;第一代 iPod touch 上市时,狂蹬 20 多公里后喘着粗气站在 Apple Store 门口;还有她,颠簸时试探性的拽住我腰间的衣服。这些瞬间,都和自行车有关。
这帮互联网人,就快把这些瞬间毁掉了。半个月前,我写了一篇《他叫朝西,在做智能自行车》,谈了一些国内智能自行车的现状,那只是“冰山一角的一角”。


[*]全都是爆料,只一刹的花火

目前,各家公司对智能自行车项目都秘而不宣,大飛哥来给大家爆料。
小米官方从未对外说要做智能自行车,只是坊间略有传闻。其实它已蓄谋已久,并且动作最大。今年初,小米先是投资了一款骑行应用骑记。这还不算完,之后小米和永久尝试做过一个有关脚踏板的项目,但之后貌似流产了。两个月前项目走上正轨,但陷入了从四套设计方案中选其一的“窘境”,新消息是选好了。产品预计会在明年二季度初发布,售价做不到惊人,但比手机便宜。
乐视的贾老板也没闲着,即便身在海外,也没耽误国内这摊事儿。根据大飛哥的了解,乐视的智能自行车主打低价,千元以内是必须的,同样在明年上半年推出。
就连联想都要做了,这你肯定不知道吧。
百度倒是在上周对外宣布将在年底前推出DuBike,但大飛严肃的告诉你他们是来玩儿票的。
所以传统自行车行业也开始跟风。捷安特、美利达等车厂的人都坐不住了,互联网公司都在抢人。传闻张向东曾接触过捷安特,试图挖些懂硬件的产品经理到自己的创业团队。根据大飛哥的判断,最近几个月和骑行有关的部分应用可能会被高价抢购,年底时会有一些项目开始众筹,大批的智能自行车会在明年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在市场上集体亮相。


[*]智能自行车的内点儿事儿

到下个月,当你被各种智能自行车参数的消息淹没时,下面的干货定能帮你辨别,谁实实在在做产品?谁是个大忽悠?
智能自行车由四部分组成:车架、传动系统、智能化的硬件设备和零部件。
一个新车架从设计、开模到稳定量产需要 250 到 300 天,没经验的创业公司估摸要 400 天。那么,第一个坑就来了。如果一个新的闯入者,说自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用上独自设计并制作的车架,这显然不太靠谱。用户要么等着产品跳票,要么等着摔的鼻青脸肿。
http://mmbiz.qpic.cn/mmbiz/WRGz2LWLARBwU1oHpO9SWTsZRZnic2IYicwMKAG4JZ2nb8xC3YeNMcomEiab95JZ1LMg78e9P3iaKFK3X7Ge82VfTQ/0
传动系统的重要性仅次于车架。目前市场上有日本的 SHIMANO、美国的 SRAM、意大利的 Campagnolo和台湾的微转这四家公司提供解决方案。但凡采用他们产品的自行车均价会在 1000 元以上,而使用 SHIMANO 和 SRAM 的则会更贵。如果有公司卖了一台售价 2000 元以上的自行车,但传动系统却没来自以上的四家公司,那就别接着听他忽悠了。
智能化的硬件设备是产品核心,但和很多互联网人“想当然”做硬件一样,产品思维虽强,但不懂深圳、不懂上下游,不懂潜规则。做出来的产品很难与市场需求达成一致。
自行车的组装和手机类似,公司卖的只是车架和品牌,车身零部件其实需要整个供应链支持,大到轮盘、链条,小到胶皮、花纹,这些都是供应链提供交给工厂进行组装的。
还有一件事,有关产品质量。和智能硬件略有不同,自行车的代工生产不只集中在深圳、南京。按生产质量划分,深圳和厦门是第一档,他们为世界顶级品牌代工,如美国的TREK、Specialized和西班牙的BH。浙江、昆山、泰昌等地是第二类基地,捷安特、美利达在此出产。那些铝合金原料的自行车,多数则在天津生产。
了解以上这些信息,判断一辆智能自行车的档次就很容易了。



[*]都有谁在做前戏

在引爆的前夜,觊觎智能自行车市场的有“五股势力”:
以产品思维和形态主导的互联网公司,榜上有名的是小米、百度、联想、乐视、SAMSUNG 和 SONY;
以捷安特、美利达、喜德盛为首,想借助互联网实现转型的传统自行车厂;
创业公司,目前国内在“悄声造车”的数量已超过10家;
http://mmbiz.qpic.cn/mmbiz/WRGz2LWLARBwU1oHpO9SWTsZRZnic2IYicMbdcYUWCQ0swcPeSKAf9Ct9MoG2mz3liayMCALqWVSRcuhqcbTjve3g/0
那些做智能硬件外设的团队,例如骑士魔方,这是一款为骑行爱好者研发的自行车发电移动设备;
最后是国外的智能自行车项目,这些产品多以设计取胜,功能性不强。Gi Bike 和 URB-E 大飛哥都蛮喜欢的。


[*]这是场商战

《商战》中提到了四种作战方式,如果套用到智能自行车上是这样的。
防御战:仅适用于市场领导者,最重要的原则是进攻自己,而不是进攻敌人。小米、百度、联想、乐视、SAMSUNG 和 SONY 就是典型。
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在于对产品的把控能力强,更新迭代快,这对传统行业是打击。防御是他们的核心业务。
进攻战:适用于在市场中处于第二或第三位的公司,最主要的原则是要在领导者强势中找弱点,并发起进攻。几家传统自行车厂和张向东名列其中。
http://mmbiz.qpic.cn/mmbiz/WRGz2LWLARBwU1oHpO9SWTsZRZnic2IYicibg34oZW8aPIJ7oCgz7dGiauicmOxHIWZwnVDUjpRAdYBkbrqjZaYt4ow/0
传统自行车厂跟不上互联网公司的步伐,产品思路较弱。但是供应链和硬件是人家的本事,作为进攻梯队,其中的某些公司有冲击领导者的资本。张向东的项目是个“BUG”,同样有打进攻战的能力。
侧翼战:最具创新性的形式,大多数成功的商业战役都是侧翼战。那些正“埋头苦干”的创业者们正中下怀。
和互联网公司、传统自行车厂不同,创业公司的打法更垂直、粗暴、简单。一开始产品调性会偏向小众群体或是为解决很小的用户需求而生,但后劲大,运作起来也游刃有余。
游击战:大多数公司的做法,小公司不试图效仿同行“大哥”,同样是胜利。那些智能硬件外设和以设计为主导的智能自行车应归为其中。
这类产品更适合找一个细分市场,而且要小到足以守得住。同时不要想当然的像领导者那样行动,要有随时准备“撤退”的打算。



凌晨两点,在结束了与基本概念创始人的近一个半小时探讨后,我又扒出了张向东的微博。
如果你想向大飛哥爆料,这不是没可能。哎呀,我的微信号掉了:DanielJingze。
最后,我诚心向你推荐:
《别小看智能自行车,它会和智能手表、手环一样迎来智能化的“第二春”》;
《他叫朝西,在做智能自行车》;
《简洁设计外观、自动监测上锁、人力电动切换,Gi Bike一定是我最想要的那辆自行车》;
《在智能自行车引爆的前夜,来看看URB-E这辆车是如何形成产品壁垒的》。
如果你对这几篇文章有兴趣,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http://mmbiz.qpic.cn/mmbiz/WRGz2LWLARBx8g6ic9EpS80qMzXpHV352Tia6SaN7BCMbPT5CkucW7DFKS4DGn0wZto2CnbWZ2253CyoeYlfBGdA/0
关注互联网创业
微信号: wow36kr阅读原文




村长老鱼 发表于 2014-11-6 17:19:30

{:soso_e179:}

化石 发表于 2014-11-6 17:52:57

关注。

思客 发表于 2014-11-6 19:05:51

最近智能自行车很火,明年将迎来崭新的时代

踏轮修行 发表于 2014-11-6 20:51:09

{:soso_e179:}

西部骑士 发表于 2014-11-7 00:36:11

拭目以待。但传统车该买还得买。

慢不停 发表于 2014-11-7 05:34:25

传统车加智能化设备是否就是智能自行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心智能自行车?最全面最猛烈的爆料全在这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