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温榆河
温柔的温榆河 温榆河位于北京市东北部。自沙河水库至通县北关拦河闸,是大运河的上游。发源于北京市昌平县军都山麓。上游由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3条支流汇合而成。 温榆河名之由来 很早以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已定居在温榆河流域。古人以温榆河为无数泉水汇流而成,谓之“百泉水”,又称“湡水”。唐尧虞舜之时,都曾定都幽都。幽都地处太行山脉之阳,有“帝都之山”、“幽都之山”与“燕山”等名山。那个时候,温榆河流域属于幽州,为“帝都”之区。《山海经》称“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马”。湡、浴二字,古音相近。或许湡水即为浴水。由于年代久远,更何况当时尚无文字记载,此语已无从考究。此外还有一说,即万里长城筑成后,秦始皇东巡,路经“关山”一带地方,称此河为“清夷水”。这一说法虽不见于正史,但却似乎有所依据。然而,温榆河首次载于史册之初名为温余水,简称温水;直至辽代,始改今名,又称榆河,俗称富河。元大都建立后,粮食供应成了头等大事。忽必烈非常重视漕运,下令疏通修复了南北大运河,由杭州至通州,保障南粮北运。但通州至大都城五十多里路程,仅靠坝河运量有限,而且经常淤浅不能行舟。这一段靠陆路运输,效率很低,若遇“方秋雨淋,驴畜死者不可胜计”。修通这条水道的关键是水源问题。专管水利的都水监郭守敬,经过详细踏勘测量,终于发现在温榆河水系上游,沿北山和西山山前地带,有白浮泉等众多泉流散布。他立即向忽必烈提出从温榆河诸泉中引水济漕计划,很快得到忽必烈的批准。在郭守敬的主持下,引水济漕计划于至元二十九年春动工,至元三十年秋完工。据《元史》记载,忽必烈在“役兴之日,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为之倡”。完工后,积水潭成了水陆码头,漕运大都的粮食大增,每年在三百万石以上。《元史》说:“船既通行,公私两便。先时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陆挽官粮,岁若千万,民不胜其悴,至是皆罢之。” 温榆河不仅运输军饷,还要供应大都的粮食,对开发漕运有大功,解决了大都城的运粮供水。因此它在北京的河道中地位大大提高,为大都城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了明代永乐七年(1490年),明成祖朱棣在昌平修建陵寝,并派军队驻守,需要运送大批建筑材料和军粮。在居庸关建立了边关粮仓。漕粮由通州沿温榆河上溯到沙河巩华城。在巩华城设奠靖仓收纳,再转交驻军或居庸关军仓。同时商船也可沿温榆河直驶安济桥下。明蒋一揆《长安客话》称:“沙河东注与潞河合。每雨集水泛,商船往往从潞河直抵安济桥下贸易,土人便之。” 清代驻军多在清河镇附近。温榆河运输至清河。清河是温榆河的支流,由西向东,在今朝阳区沙子营入温榆河。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开会清河,起水磨闸,历沙子营,至通州石坝上止。中建七闸,闸夫120名,运通州米又通流河至本裕仓。”通流河指通州外北运河一段,本裕仓在今清河镇东南一里的仓营村。漕运直到晚清同治年间才停止。 冬天不适合大强度的骑行,此次骑行确实温柔,我以为温榆河有多远,原来沙河水库上游就是,我在沙河工作多年,却不知到离自己单位这么近的地方是温榆河,实在是耳目闭塞,要不是骑行的扫盲,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所耳闻,也许就永远不知道了。骑行温柔自然逍遥自在,信似闲庭信步,骑行图片太单调,想起做些变化,谁说北京除了动物园没有老虎,我这作业里就有,当然是网上来的。看图说话我要飞得更高你照相是不是太歪了,照不到跳跃的骑友,近照我的后背啦温榆河里故事多,御码头静琢磨吃饭武胜大酒店,大鱼大肉还便宜惊看老虎扑食,骑友跳跃腾飞,这不是梦里,是作业里沙河水库的桥栏,冬日里的暖阳活波的女骑友跳跃不停安静的我和大卫休闲骑行,惬意留影餐桌上笑谈自行车赛事,比划战术和熟悉的选手突然想起某地发现老虎,这里也可以发现
美女就是不怕,应为根本没有
{: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 大哥这作业越来越棒了。学习了 {:soso_e179:} 丰台蓝色 发表于 2014-12-11 10:41
谢谢丰台蓝色关注,谢谢
韩新儿32 发表于 2014-12-11 10:50
大哥这作业越来越棒了。学习了
谢谢韩新儿32鼓励和支持
信天游 发表于 2014-12-11 10:57
谢谢信天游帮顶
每次作业都很精彩{:soso_e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