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苗车友 发表于 2015-2-6 16:49:37

意念骑行及叶公好龙 我骑小折走胡同

意念骑行及叶公好龙我骑小折走胡同     最近骑行活动较少,一是天气有点冷,二是大都忙着过春节,再有就是有活动太大不敢参加,看到有个词在群里流行,叫做意念骑行,我们也来个意念骑行吧,所谓意念骑行,貌似有点叶公好龙的意思,还是喜欢但是懒。周中的看冰瀑,虽然活动好但是跟不上是肯定的,大刀队的活动,貌似需要我半死的节奏,还是城里溜溜吧。从北到南胡同串一下路过琉璃厂和什刹海什刹海名称由来  什刹海的曲折由来  据《元史》记载,这片秀美湖泊在七百年前曾经出现过“舳舻蔽水”的盛况,水面上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队,我们现在看到现在什刹海的水面并不宽阔,最多只能行驶乘坐十几人的小游船,和史料中记载的什刹海判若两样。那么什刹海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会变成现今风平浪静的休闲之地了呢?这看似水量并不充沛的这片水面又为什么会被称为海呢?  要说什刹海为什么被称为“海”,如今的积水潭、后海、前海以及德胜门外原有的一片水域太平湖,在古时候是连成一体的很大一片水域,水量非常充沛。元朝蒙古人习惯把水面非常开阔的水泊称为海子,比如今大兴南苑一带原有一大片水域被他们称为南海子,元大都城内北部的这片辽阔的水域也就称为北海子或西海子,“海”这一名称也就保留至今了。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决定从蒙古高原迁都至中都城。但又出于水源的考虑,就是现今的什刹海一带另建一座大都城。改称太液池,即现在的北海和中海,并在两岸筑起宫殿和园林,作为王朝中心——宫城,由于积水潭、后海、前海以及德胜门外原有的一片水域都被称为海子,这片海子也就成为了元代皇家园林的神圣水脉,也就是说元朝的确是以这片海子为中心而建造的大都城。那么对元大都有着这么重要作用的海子,为什么后来又叫“什刹海”了呢?  关于什刹海,“什刹”二字的由来,流传着的说法:是说什刹海之所以得名,是由于明代在海子岸边建了一处寺庙,名叫什刹海寺,因此这里的海子就随之称为什刹海了。这种说法倒也看似顺理成章。因为,一个地名的出现和被传开时要有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渐变过程的,不大可能因某一个具体事件而突然出现。有意思的是,民间流传这么大的一个什刹海居然是人工挖掘的,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什刹海的形成原因  关于什刹海的形成,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传说元朝末年有一个叫沈万三的人,他很有钱,是当年江南的首富。明朝朱元璋做了皇帝,打算扩建南京城墙,可没有那么多钱。沈万三抢先替皇帝修了三座城门,皇帝朱元璋心里很嫉妒这个有钱的沈万三。后来,皇帝听说沈万三有指哪哪就能挖出金银的本事,还被老百姓称为“活财神”,就把他给抓来严刑拷打。沈万三经不住拷打就说现今的什刹海的地下埋藏着十窖金银财宝,皇帝赶紧下旨命大量兵卒挖掘,结果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土坑,后来有水注入,就形成了“十窖海”,也就是今天的什刹海。那么这个传说是不是真的呢?什刹海的水面果真是被挖掘出来的吗?什刹海的曲折由来  这只是个神话故事而已,断然不可作为事实依据。明朝初年朱元璋时的都城在南京,而沈万三也一直住在江南,这个故事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在北京。历史上的什刹海那么大片水域也根本不可能是人为挖凿而成,它原本是一片天然的水体,是曾经流经过北京城里的永定河故道的水体残存以及上游及周边的泉水汇聚而成的。这就是说,今什刹海一带的水体首先源于是古永定河的残留。其次,是来源于永定河冲积扇上的地下水渗出,二者构成了元朝海子的主要水源。但是,这片水域为什么又会变成运载粮食船只汇集的地方呢?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什刹海周围历史名人众多。这里有许多的王府和花园,保存至今的有恭亲王府、醇亲王府等,这里曾是北京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僧侣道徒、茶肆酒家的福地,也是历史上老北京主要的商业活动区和民俗乐园。每逢传统节日,什刹海是京城最热闹的地方,放花灯的,做买卖的等等民间活动无所不有。这里留下了众多历史人物的足迹。比如,近代著名人物宋庆龄、郭沫若的故居在这里,什刹海边的柳荫街上还曾住过开国十大元帅中的三位。那么这些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之中又有谁是与这什刹海有着最为重要的关系的呢?且让我们先进入岸边高处这个神秘的纪念馆——郭守敬纪念馆看看吧!这个人就是元代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在天文、地理及水利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才能和成就,是元代杰出的科学家。他的一些想法受到当时的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与支持,在兴建大都城时,忽必烈在很多方面都听从他的意见。为适应大一统王朝首都的需要,郭守敬建议并主持开凿了一条从京城直达通州的运河即通惠河,其终点码头就在什刹海上,很好地解决了元大都粮食供应和物质运输的问题。这是关系到大都城首都地位及民生大计的创举,也为我们今天的北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那么郭守敬是如何修建这样一条运河的?而什刹海又为什么成为了运河的终点呢?  北京在元代被称为大都,是元代的首都。大都城内每年消耗的粮食达几百万石。这些粮食绝大部分是从南方产粮地区征运来的。为了便于运输,从金朝起,就开始利用华北平原上的一些天然水道和隋唐以来修建的运河,试图把粮食等生活物资直接运到当时被称为中都的北京城里。但由于受水运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时候,粮食只能运送到京东的通州,因而通州在当时成为了漕运重地。但通州离京城还有几十里路,这段路程的运输要动用大量的车、马、骡子及大量的役夫,效率很低。尤其到了雨季,道路泥泞更是难走。这一问题随着郭守敬把运河开进了大都城里的海子码头才得以解决。而什刹海这片水域就在元王朝宫城的北城根下,是粮食到达距离最近、最直接、最方便的地方,把它作为漕运的终点码头,显然是再理想不过了。

辛乔9119 发表于 2015-2-6 16:53:27

{: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旺苗车友 发表于 2015-2-6 16:57:02

看图说话

这个琉璃厂,我和大卫和子孓来过

但是实在记不住跟着走不行的

起跳,大卫拍照,人多你不跳,那我一个人出洋相了

琉璃厂小时候应该来过,是庙会的时候

这里还有文革时候的版画和什么放在一起,要是以前可问题严重了

这个街景有点像以前的北京

比平安大街窄,到有古韵古风

这种地方貌似还不多,现在逐渐多了

我的小折七个速度

这地方很宽敞

旺苗车友 发表于 2015-2-6 17:10:57


亭子是后建的

貌似栏杆也是后建的

石栏还有点风景地的感觉

石头用的蛮多

这里原来水很臭,现在好多了

小折在冰上反光

冰上由于季节关系,千疮百孔

冰面上很多人在嘻嘻打闹,虽然有禁止上冰危险的提示

毛老师 发表于 2015-2-6 17:11:59

昨天去颐和园,冰场都撤了

老猴 发表于 2015-2-6 17:26:12

跳的真高

旺苗车友 发表于 2015-2-6 17:32:50

毛老师 发表于 2015-2-6 17:11
昨天去颐和园,冰场都撤了

是呀,上冰的时候也有嘀咕,但是那么多人都在冰上,谢谢毛老师鼓励

通州欣儿 发表于 2015-2-6 18:30:42

踏轮修行 发表于 2015-2-6 19:19:03

古老的北京{:soso_e100:}

赵飞燕 发表于 2015-2-6 19:51:35

吓我一跳,我还以为飞人来啦~{:soso_e140:}



{:soso_e179:}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意念骑行及叶公好龙 我骑小折走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