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0|回复: 0

拉牛记

[复制链接]

2162

风云币

0

活动币

2954

积分

铁甲骑士

积分
2954
发表于 2011-2-5 19: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亲,以车会友,扩大圈子。注册一下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拉牛记


浏览占其的博文“买蛋记”,倒使我想起了当年西沟人拉牛的事来。所谓拉牛,哥几个无非就是跑到安乐、齐镇甚至眉县一带农村,四处寻找老乡的牲口棚,看有没有不能下地干活的病牛、残牛。一旦找着,和当地的生产队长讲好价,人家就让你把牛拉走。老乡说:这光吃不能干的老弱病残牛,一来耗费饲料,二呢,治也治不好,白
花钱,早晚也是死了埋掉。不如给俩钱卖了,即省钱又省工。而拉牛的西沟工人,那年头儿花二三十元买一头吃肉的牛,便宜占大了。(当然,宰完后的牛皮,是要还给老乡的,这是事先讲好的规矩)需要说明的是:陕西农民从来不吃死去的牲口(包括驴、马、骡子),尤其是耕牛。他们讲话:牲口辛辛苦苦的为老农民干到老死、病死,不忍心吃它们的肉。甭说牲口,就连农民养的猪羊等动物,不管怎么死的,也统统不吃。可从大都市来的年轻后生,却不管这一套,他们认为:只要有了肉吃,肚子有了油水,浑身就有劲,有了劲儿,就能对付厂里繁重的体力活。再有,当时那种艰苦岁月,肉、油等都是凭本定量供应。而支援三线建设的陕汽职工,大多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正是能吃长身体的时候。所以,在当时来讲,宰杀病残牲口吃肉解馋,无可厚非也没人拦着你。
记得我们宿舍里的哥儿仨,每次出去拉牛(后来,驴、马、骡子也拉),都带足干粮和水。第一图省钱,第二,快去快回。一般来讲,我们早上六七点从厂子出发,顺的话,下午天黑之前回厂。去时爬山越岭四处打听牛信儿,只要买到牛,立马牵牛绕道走山下公路。因为,牛跟生人走山道,复杂的地理环境,不仅难以驾驭,而且容易迷路。即便走公路,也不敢在中途停留片刻。因为,一旦耽搁,就有可能当晚回不了厂,自然路上的人身安全就得不到保证。所以,为了赶路,只能咬着牙,拖着疲惫的身躯,牵着牛绳一步一步往回赶。有时,牛的脾气一上来,你怎么拉,它都不走。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哥仨的分工是:一人牵牛鼻子使劲拽,一人用随身带的粗树枝往牛屁股上打,剩下的哥们则一边大声吆喝,一边协助二人轰牛走。的确,每次拉牛回来,全身就跟散了架子似的,真是又饿又累。你就说,吃这牛肉容易吗?
牛拉到厂子,先在路边背静处拴好。等哥仨回宿舍喘口气,吃点饭,有了点精神头儿,便叫上本工段的几个棒小伙子,把牛拉到车间。(此时,工人早已下班)随后,用两条粗绳子,分别将前后牛蹄子拴住绊好,四人分成两组,将绳子牢牢攥在手里,另外几人站在牛跟前。一切准备就绪,只听屠夫一声:着家伙!大伙一起连拉带推,将老牛死死地摔在地上,跟着,七八个人一同按住倒在地上的牛,使可怜的、死到临头的牛难以动弹。说是快那时快,屠夫手持锋利的宰牛刀,很麻利地割断牛的咽喉,用一个大铝锅接汩汩冒出的牛血。之后,剥牛皮,剔骨取肉、取下水,一直干到深夜两三点。杀完一头牛,其肉和下水足有200多斤。哥几个除去分得牛大腿及牛肝等,其余剩下的肉,以每斤两毛五卖给工段职工。这么说来,拉牛宰牛的人等于不花钱白吃肉。
可以这样讲,最早到农村拉牛,我们哥几个可谓始作俑者。到后来别的分厂、车间的人,知道此等便宜事,也都跟着仿效起来。有人竟然连骡子也宰了吃肉。后来,老乡看到这来钱的买卖一桩接一桩,便成倍抬高牲口价码。最后,拉一头不足200来斤的瘦牛,老乡居然开价八九十元。(七十年代末,这样一笔钱不算少,顶俩工人一个月工资)什么事就是这样,搞的人多了,就会适得其反。你想吃牛肉,他(她)也想吃,哪有那么多的病残牛让你吃呢。以致后来拉牛生意逐渐销声匿迹。
拉牛记写到这儿,诸位网友兴许多少了解了一点,处在那个年代的我们——山沟沟里工人生活的真实缩影。三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想起这些往事,就感觉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在心里头翻腾。是苦涩?是辛辣?还是……93信箱的老哥们、老姐们们,你们说呢?
               
风云信条:戴头盔,不喝酒,慢下坡。不抛弃队友,不放弃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