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以车会友,扩大圈子。注册一下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在生活中,我们是热情的竞争者一个朋友前几天通过网络传给几张他拍的照片,让我提出建议。照片是用单反相机拍的,但用的是全自动模式(Auto)拍出来的,玩过数码相机的朋友可能会知道,这种模式下拍的照片,毫无技术可言,我指的不是相机本身的自动技术,而是个人的摄影技术在此过程中是缺失状态。因为所有的拍摄数值、设置都是由相机自动处理的,拍摄影者唯一要做的就是构图和按下快门而已。我如果要对此种“傻瓜”模式下拍摄出来的作品提建议的话,我的谈话对像应该是相机而非我的这位朋友。因为整个拍摄过程中,人基本上是配角,相机“反客为主”了。再如何提意见,由于拍摄的人没有深入参与操作,无法对我提出的相关知识点产生共鸣。这就好比是在变速自行车上加装了电动马达一样,不可能从中体会到骑行的乐趣。 所以,我不无遗憾的对那位朋友说:对不起,我无法向你提出有效建议,因为这不是你拍的照片。而一个连基本操作都不熟知的人,唯一参与的“构图”环节也是不用再说了,那简直就是烂到不行。 我不是要嘲笑这位朋友。因为我本身也是个摄影初级爱好者,我只是想强调,如果缺乏对一种爱好或活动的主动参与意识,缺乏足够的热情,那么从中获得的乐趣程度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严重受挫最终放弃本应继续热爱的生活。 足够的热情是什么呢,那就是对摄影爱好者而言绝不会以“太重了,拿不动”为理由而轻易放下照相机,对于骑行爱好者而言绝不会说“怕晒黑皮肤”而让转动的车轮戛然而止。 单反相机也好,自行车也罢,如果单纯比设备,那是没有上限的,技术、准备永远都在不断更新,永远不会实现一步到位。“到位”实现不了,那么就先“定位”,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我用相机到底是要做什么,我骑自行车到底是想为了什么?是冲动消费?追赶时髦吗?还是一种持久的,连续性的热情使然呢。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源自内心的热情去做一件事情,往往是最持久的。内心的热情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个人想法的最本质、最真实的表达与体现的一种情绪流露,(此处仅探讨积极向上的情绪),对自身行为的“定位”是对自身释放的情绪的一种秩序性规划,预防盲动性,是一种“回归自我”、“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不是攀比,更不是赶时髦,如果目的性太肤浅那么只能获得短暂的乐趣,疲于应对层出不穷且高不可“攀”的新玩意儿,深陷其中,黯然神伤。 设备不是问题,关键还是人的因素。有的人追求速度,有的人只是想欣赏沿途的风景,各有所好,各取所需。但殊途同归,都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热情,这是最重要的。通过骑行活动,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支点,共同的话语与认同感,逐步结束个人生活的原子化状态,不为自身眼前的短视利益所遮蔽。 跟从内心的热情去生活,以内心的秩序去面对世界的复杂性。 西峰秀色 2011-6-27
战士雕塑,摄于卢浮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