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以车会友,扩大圈子。注册一下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不久前北京上演的“十面霾伏”,又一次把环保问题的严重性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一时间,国外媒体再一次对中国的环境问题进行了集中的大报道,并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和可持续性提出了更多的讨论。反观国内,从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到媒体和民众,都也对环境问题发出了“忍无可忍”的声音。 过去几年,许多老百姓开始组织自主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监测的结果是空气净化器的热销乃至脱销。为了能喘上放心气、喝上放心水、吃上放心菜,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居民选择迁居到城镇郊区生活。
与此同时,根据环保部门统计,过去十年中国全国大中城市的空气质量持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环境质量达标甚至良好。
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和官方统计数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一个主要原因是源于统计口径。中国对空气质量关注与PM10颗粒(可吸入颗粒物),和国际通用的PM2.5颗粒(可吸入肺颗粒物)的标准不同。体积较大的颗粒物的减少固然可喜,但看来对体积更小的污染物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居民切身感受到的环境质量非但没有改善,而且有恶化的危险。
统计数据和亲身感受的严重背离,引发作者想到另一个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问题:全国的房价。国内广泛使用的房地产指数是中国指数研究院编制的中国百城房地产指数。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网站,中国百城房地产指数的房价样本范围,包括各城市所有在售商品房项目(新房)。
这一曾在成熟国家被广泛被采纳的编制方法,在过去一段受到了国外学界的广泛质疑。在国内高速变革的经济环境下和城市化快速推动的进程中,国内房地产指数编制中的样本选择偏差,尤其值得关注。
以北京市的房价为例。北京在城市规划上有从城中心到郊县的“环”式规划,从八十年代的二环路,现在已经修到了近郊区县的六环路。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开工的房地产项目的选址也自然越来越远。在21世纪之初还算偏远的亚运村,望京,亦庄等地,现在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核心地区了。与此同时,在十多年前的新开工项目中占很高比例的三环内的项目,现在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如果只是简单采用新竣工项目的均价来编制房地产指数,就会不可避免地忽略一个重要事实:目前新竣工项目的地理组成已经大大不同于十年前竣工项目的地理组成了。由于新竣工项目越来越远,而级差地租有导致了核心地区的房价永远会(远远)高于周边地区。上述统计样本上的偏差会直接导致目前的房地产价格指数的编制低估了,甚至大大低估了房价在过去十多年间的涨幅。
用虚拟数据举个简单的例子。2000年北京三环内新房房价平均为5000元/平米,三环环至五环之间平均为3000元/平米,五环之外之间房价平均为1000元/平米。到了2012年,三环内新房房价为20000元/平米,三环到五环之间平均为30000元/平米,五环之外的房价平均为10000元/平米。
假设新房分布的地域不变,三环之内占百分之五十,三环到五环之间占百分之四十,五环之外占百分之十,那么2000年北京的平均房价是3800元/平米(5000×0.5+3000×0.4+1000×0.1),2012年北京的房价是38000元/平米(50000×0.5+30000×0.4+10000×0.1)。十二年间,房价上涨了900%。
该贴已经同步到 切诺基2500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