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以车会友,扩大圈子。注册一下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西征之行的经历与感受 作为曾经是陕汽工人的一名退休老职工,9月2日,在参观陕汽集团总部时,宣传部的谭、李两位报纸编辑同志,在为我拍照留影后,不无感慨地说:“廖师傅,您这把年纪,从北京骑车来西安,还要去西沟,真是了不起!我们期盼您的此次西征之行的感想早日写出来,回京后寄给我们。” 是呀,自8月21日,从北京出发后,过河北、河南、陕西,历经60余市、县,(洛阳休整一天)先后抵达西安,再到麦李西沟、终点宝鸡。骑行14天,行程近1800余公里,(包括游览沿途各处景点)我的“坐骑”陪伴着我顶风雨,冒酷暑,驰骋平原,跋山涉水一路前行。期间,经历的苦和累,兴奋与狂喜,是任何言语所不能充分表达的。我的骑行经历和感受,或者说感想,其实就是汗水与雨水的更替挥洒,体力极限的顽强较量,以及面对沿途各种复杂情况的严峻考验。还有自我苛刻的旅途费用。(吃最便宜的饭,住最便宜的旅馆) 这一切,都使得我的此次西征之行,充满着一种冒险、刺激与艰辛。
8月21日早,从天安门广场启程,至当天傍晚落脚保定,大雨始终倾注不歇。虽然身披冲锋衣,但,雨水仍然湿透了全身,包括车货架装载的行囊也全都进水。尽管如此,我咬紧牙,风雨兼程骑行156公里,最终,头天黑之前到达河北保定。
正是这次的战斗洗礼,使我更加坚定了后续行程的必胜信心。 过了河南洛阳,路途逐渐变得丘陵起伏。开始,车速还一直保持在每小时20公里左右。但是,越往西行,坡度越大,而且,有几处均呈连续爬坡。此时,对于年轻车友来讲,每向前骑行一步,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体力。更何况我这个60多岁的人了。可我根本就没把这个“老”字放在心上。竟然和路上遇到的年轻骑友较起劲来。一般爬坡,速比都放在2:5或2:3档上,可我楞使出3:5的速比,坐蹬加立蹬,双手紧握车把,玩儿命爬坡。一直到义马,年轻骑手均被我甩在身后。再后来,过三门峡、豫灵、乃至河南、陕西交界处潼关,除了豫灵一段蜿蜒陡峭的山路,只好下车推行外,其余路段全部采用骑行。接连三天的艰苦爬坡,使得我的左胯骨隐隐作痛,这个时候,除了拼命挺住,心中还一遍又一遍地默背毛泽东的“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以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两句至理名言。在当今来讲,这样做,人们似乎觉得早已过时。可在我们这一代老人,历史的见证者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精神食粮与精神鼓励。骑行爬坡,最艰难时,每小时车速只有6公里。可一到下坡,,苦和累全都抛向了九霄云外。整个人都感到轻飘舒展,瞬时间,几乎以每小时62麦的汽车速度,疾驰下滑到山坡下。那一刻,除了惊险、刺激,就是爽!当然,我之所以敢这样做,事先是早已观察好地形路况的。只有笔直、左右没有行车叉口,前方尽头也没有急拐弯处,方才放胆滑行。所以,此举行动,拿我们圈内车友的话来说,就是享受骑行,挑战自我。一个60开外的老头儿,居然也神气十足地挑战自我,除了惊叹还有什么呢?爬陕西华阴境内一处山坡时,恰遇一位当地老乡,他见我如此吃力骑行,便叫住歇歇再骑。交谈中,得知我已过6旬,又是从北京骑车过来的,他十分惊讶道:我的老天爷!您真是了不起。随后,他问我身上是否带有相机,坚持为我照张相。这样,我的西征行,拍照的第一幅骑行背影,便出自华阴。 千里骑行途中,每当骑行间隙休息时,不少路人问我:像您这个岁数,正是孙辈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好时光。是哪股子劲头,让您这么大老远的骑车来受罪呢?当时来讲,我只是报之一笑:喜欢玩车呗。 其实,促使我义无反顾完成本次西征的最大动力,就是家人对我“千里走单骑”所给予的倾心全力支持。临行前,老伴为我备齐了长途骑行的所需生活用品、药品等。就连塑料袋这样很不起眼的东西,也一同放进我的行囊里。经验证明,还是老伴想的周全。骑行一天下来,出透汗的骑行服、骑行袜(尽管有速干作用)但,仍很潮湿。尤其是阴天下雨。所以,每到驻地必须清洗。可这身行头短时间内又干不了,这个时候,塑料袋便派上了用场。(好在我带上了三套骑行服、袜)一卷塑料袋,我前后几乎用去了一半。(还装其他各类物品) 要说感谢的,还有我的儿子、儿媳。为我这次长途骑行,小两口儿专门到单车用品超市,为问我精心选购了骑行服、车前灯,以及其他骑行设备。我的西征“坐骑”和头盔,也是儿子、儿媳先前为我置办的。总之,有了家人的亲情鼓励与支持,才使得我此次北京——西安——麦李西沟之行,充满着必胜信心和勇气。当然,我也时刻提醒自己,无论如何,沿途都要把安全骑行放在首位。唯此,才是对家人的最好慰藉。所以,每到一处当地旅馆,办完住宿手续,顾不上吃饭,先给京城家里打电话报平安。即便在西安、蔡家坡、麦李西沟、宝鸡等地会见老朋友、游览景点和采风,也都坚持和家人通电话。9月14日,我平安顺利回到北京时,全家人高兴不已,特意到外边餐馆为我洗尘接风。 我的“千里走单骑”宣传旗帜上,先后得到了西安、麦李西沟有关陕汽领导、新老同仁,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认可与签名。在我有生之年,为社会做的这点小贡献,也将作为一笔精神财富,留给自己的儿女。而这种精神财富,是任何物质财富,包括金钱,所不能换取和比拟的! 另外,我的“千里走单骑”,圆满完成骑行计划,也与北京老侯、老朋等车友的信息跟踪,和及时的宣传报道分不开的。自我从北京出发后,他们每天发短信于我,详细了解骑行情况,一俟我及时回复,他们便在“风云单车网”上,第一时间发帖,或在短信中为我加油鼓劲。 我的西征之行,除了宣传“保护环境,低碳行动,从我做起”外,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会见当年曾经一同为了建三线,披肝沥胆洒热血的老师傅、老沟友、以及更多的新老陕汽同仁。再有,实地参观西安陕汽集团,和旧貌换新颜的麦李西沟。在集团有关领导、宣传部、电视台以及老沟友的随行介绍下,我亲身感受到:陕汽经过四十余年的艰苦创业,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西安北郊的陕汽重卡制造基地,那气势恢宏的“陕汽集团管理中心”大楼,以及汉德车桥、车身、总装等所属分公司,其现代化的厂房和加工流水线,不论从硬件建设,还是软件科学管理上,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而厂区内花园式的优雅环境,更让参观者流连忘返。 在老厂区,我还欣喜地看到,陕汽人在主攻重卡主导车型的同时,对特种车厂,欧舒特大型客车厂,也都全方位地给予了科学开发,其产量也正逐年递增。陪同我参观的老沟友对我讲:陕汽重卡生产量今年力争突破10万辆。这将预示着陕汽重卡,不仅在国内同行重卡企业里,,处于遥遥领先地位,而且,在国际重卡制造业中,一并跻进前三强。 陕汽集团的蓬勃兴旺,在麦李西沟西厂区,也同样一一体现出来。汉德车桥公司办公室秘书王宏刚、电视台的高文涛、张怀斌三位部门领导,还有留守沟里的几位陕汽老职工,都对我这个西征骑行者,给予了特殊待遇。他们亲自陪同我参观和介绍了汉德公司下属的各个车间、职工生活小区,以及未来西沟发展的宏伟蓝图。二十七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踏入第二故乡时,若不是沟里领导和沟友,今昔对比的详细介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这就是自己曾经工作过的西沟吗?那宽阔平坦的大道,从沟口一直伸向西宝310国道。至于沟友“五丈秋风”此前系列拍摄的西沟今昔对比照片,那还是在博客“西沟往事”上看到。这次回到西沟,我可是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和领略了西沟的真实俊美,西沟的繁荣与发达! 我的西征骑行自不必说。充其量,那也不过是我人生中,想办而且应当办的一件对国,对民、对己都有意义的小事而已。可我对美丽的西沟,对腾飞中的“德龙”陕汽集团的怀恋,将永远萦绕在我的心头!远在北京的朋友,和留守西安、麦李西沟的赤诚老沟友,以及全体陕汽人,让我们永远的心心相印!共同去憧憬,去迎接陕汽集团辉煌美好的未来!
笑侠写于北京二堡子家中 2010年9月18日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