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23 16: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every time i suffer i'm a better man because of it.
-- lance armstrong
每次受苦的经历都使我成为更棒的人.
休闲派的车手一般认为他们骑得距离越长,比赛时的表现就会越好,至于应该怎么骑就不管那么多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没错,因为对任何一个车手来说,的确存在这么一个骑行里程和时间的门槛,只有达到这个门槛后才能获得比赛所需级别的身体素质.但是跨过这个门槛之后,增加更多的骑行里程所获得的好处却远不如增加强度效果好.所以说关键不在于骑多远,而在于怎么骑.
训练三要素――训练频度,持续时间和强度――其中最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强度.但说也奇怪,车手们最容易搞错的也是强度.很多的训练课都在需要轻松的时候太大强度,而到了需要骑快的时候又因为太疲劳了而无法冲击其生理极限.结果是他们的训练变得稀松平常,而比赛也是一样:待在大部队里面直到无法跟住领骑集团,接着他们竞争名次的希望完全破灭,但自己也莫名其妙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强度的定义是在训练中模拟你准备参加的a级赛事所需要的功率输出及其费力程度.对于公路赛或者绕圈赛来说强度的范围可能比较广泛,包括跟上快速队伍时所需的接近乳酸极限阈值的稳定出力,追上前面队伍时所需的持续几分钟的有氧范围的出力,或者冲刺时的竭尽全力的强度.对于计时赛,百英里赛或者超长马拉松赛来说,强度定义的范围会窄很多.为了制定出好的训练计划,你必须精确地定义为达到颠峰状态所需要的强度.
塑造颠峰状态的过程有点象造房子.房子最重要的部分是地基.如果地基不稳房子就会下沉,墙会裂开,也就无法住人了.如果地基建得好,房子就会很稳固.为比赛所做的训练也是同样道理.轻松骑行的里程数是坚实的地基,你必须先完成这些,然后才能做进一步。
强度的练习――如间歇训练,重复爬坡,快速的小组骑行.如果地基已经完全建好了,进行模拟比赛强度的训练能带给你额外收获;但是如果地基还不牢就太早地开始这样强度的训练的话,你的房子就会倒塌.
另一说法把训练比喻成金字塔的建造.金字塔的底边越大(轻松的有氧训练),顶尖就可以造地越高(比赛时更快的速度).
总的来说,高强度训练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从而在合适的时间达到高峰状态.安排地太多或太早都使你无法在比赛中保持高峰状态,若太少太迟的话会让你失去竞争力.
如何学会运用强度,你就能避免过度训练或训练不足;你也会在合适的时候达到比赛所需的颠峰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