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十二日 星期三 从临清到聊城 八点钟,退房出发,去看临清舍利塔。这是和通州燃灯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共称为运河的四大名塔。临清舍利宝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位于古运河畔。塔的建筑设计构思独特,共有九层,每层的平面都为正八边形,层层都有变化,包含着不同的寓意。建此塔的初衷是为了防患运河水肆虐,祈求神灵护佑。在塔的后面原来还有一处很大的寺院叫永寿寺,香火甚旺,暮鼓晨钟,曾留下“塔岸闻钟”的美谈。所以,当地流传过很多有关此塔的神奇传说,有祈求好运的、有高雅享乐的等等说法,当年的兴旺也可见一斑。 我们进入塔内,沿着狭窄的砖道拾级而上,感悟着数百年前的先人们祈求神灵护佑时的庄严。从各层的券窗向外远眺,虽然分不太清那是“东延岱岳”,何为“西引太行”,但能收入眼底的八方景色,还是能多少体会到“灵收八表”之意了。难怪有人把此塔誉为三百里内最有灵气的宝塔,“来到临清把塔登,万事都成功!”美好的希望与祝福,是很难让人拒绝的。
**
在塔下合影后,我们又沿着运河的大堤向南骑行了一段。当年宽阔的河道内,如今仅剩下浅浅的十几米宽的水面,多数地方已经成为粮田了。只有那相距两百多米远的两岸高大的河堤,还可以让人联想出几百年前大运河水流经于此时的宏大场面。 经过了一座已成为“危桥”的跨河拱桥后,我们进入了该县司法局旁边的一条小胡同内,顺着不如很多乡村的小道前行,来到了一座很不起眼的仿古小院前。“临清钞关”,以前从未听说过的一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为要准备接待世界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的检查,所以,此时院内正在加紧施工修缮,谢绝参观。但即使开放了,估计像我们这一行的多数人也不会看出多少名堂的。这个钞关就是过去为朝廷收税的机构,明宣德四年(1429年),朝廷在临清开始设钞关。宣德十年,朝廷又在临清设户部榷税分司,督理关税。至明代万历年间,临清钞关年征收税银八万三千余两,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课税额的四分之一。若不是有史料记载,就这些普通的房子谁能想到它当年还曾有过那样的辉煌财气!“黄金道”、“聚宝盆”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它昔日的财源与地位。临清的变迁,就像那古河道中近乎枯干的水流一般,随水而去的“黄金道”只剩下了尘土飞扬的烂路、危桥。无水依托的“聚宝盆”变成了灰墙土瓦的“危房”旧院。 中午在临清县城里的一家面馆里吃的肉酱面,大碗面实惠给力。稍事休息后大家上路骑行,也许是省道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还在端午假期中,路上的机动车不是很多,但偶尔跑过的机动车还是会卷起恼人的尘土。唯一能令人宽慰的是路旁的树荫遮住了午后太阳的暴晒,三十分钟休息一下,大家都能避免暑热的煎熬。此时的冰棍比起矿泉水来说更受大家的欢迎了! 一路上不时的还要有爆胎的情景发生,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但当进入聊城市区步轮客翟越的车胎也没气了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欢快的呼声。哈哈!同乐缘于同享!
晚上,大家一起欢度端午节。白酒、红酒、啤酒;欢歌笑语,人人祝酒! 今天骑行七十多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