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9-27 00: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動緣起與目的
人類製造的溫室效應氣體,在過去一百多年來不斷地排入大氣中。許多科學家相信,這些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等,已經讓全球平均溫度節節升高,並造成全球氣候劇烈變異。1992年地球高峰會後,聯合國為了減緩人類引起的溫室效應造成的全球變遷,訂定「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並在1997年於日本京都舉行的第三次締約國會議上,正式簽署影響深遠的「京都議定書」,明文要求已開發國家承擔全球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減量的責任。
事實上,自1992年的巴西里約地球高峰會後,全世界各主要工業國家便著手進行在各領域與層級的溫室效應氣體減量計畫。從中央政府到城市、社區、學校與個人,各類型的溫室效應氣體減量行動計畫與配套方案、工具等陸續開發,並在各地積極推展與應用。當全球主要工業國家均在努力降低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之時,我國的排放量卻增加了79%。目前,我國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已經佔全世界約1%,居於全球各國中第22位。我國進行溫室效應氣體減量的行動,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境地!
而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遷效應,對於台灣的影響,可能超過一般國人的預期。台灣的地面平均氣溫在過去100年以來,已上升約攝氏2度,是全球增溫的2~3倍,而降雨強度、豪大雨個案數、年降雨日數亦持續增加,亦在今年冬季創下暖冬高溫紀錄。相信生活在台灣的人們,都已經感受到氣候型態有明顯的改變趨勢。此外,若全球持續增溫,南北極冰帽冰山的溶解,將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對於台灣的西南沿海低窪地區、東北的蘭陽平原沿海地區,將造成被海水淹沒的危機。
因此,因應京都議定書已不僅是善盡國際公民義務而已,更直接牽涉到我們在台灣的生存與發展。除了政府部門應自中央至地方,全面擘劃因應外,提升民眾對於溫室效應與全球變遷的覺知(awareness)與綜合環境素養(environmental literacy),更是一切行動成功的基礎。在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的今日,我們更應該急起直追。
為此,本基金會特與薛德瑞先生共同企畫台灣首創的世界地球日環保活動-「為減緩地球暖化而騎-單車橫跨亞歐行動」(BTP, Bike to Protect our planet),期能以個人單車15000公里橫跨亞歐大陸的創舉,喚起社會對減緩地球溫室效應關注,共同多騎單車、少開汽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降低能源損耗,增進對溫室氣體減量行動的認同度,同時也善盡台灣為地球村一員的環境責任,提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
BTP活動源起
距今一百年前的1907年,有人提出了一個活動的建議-「以汽車的方式完成從北京到巴黎的旅行」,在那個年代,這一趟旅行很多地方連道路都還沒有修築好,更別提加油站之類的補給,所以雖然說是以汽車來進行旅行,但很多時候都是用人力的方式來拉車。當年6月10日,五輛汽車從北京出發,藉由這個活動來宣告汽車時代的來臨。
一百年後的今天,在面臨空前氣候巨變的二十一世紀,有人提出了新的想法,同樣的路線,但是不使用動力交通工具,而要靠自己的腳騎著單車完成北京到巴黎的旅行,不製造空氣污染,不排放製造溫室效應的廢氣,降低能源消耗,以最環保的純人力-單車來前進,藉以喚醒世人對減緩地球溫室效應的重視。
活動路線規劃
此次活動將由台北轉赴北京後,從北京的天壇出發,騎絲路橫跨中國,從烏魯木齊進入中亞的哈薩克,經由莫斯科穿過俄國,騎往東歐的烏克蘭,進入歐盟的波蘭、德國穿越荷蘭、比利時,抵達法國巴黎的艾菲爾鐵塔 。
這趟行程估計長達15000公里,需費時6個月的時間來完成,為了突顯活動的環保意義,預計出發時間已選定於2007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以一日平均80~120公里的距離騎乘,暫定行程規劃如下:
活動實況報導
本次挑戰行動全程實況,將由以下方式報導:
1. 舉辦行前與返國活動記者會。
2.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網站以網誌形式報導,並與相關社群網站聯播。
3. 定期發佈新聞說明,由國內媒體協助報導,彰顯本次活動環保意識。
4. 定期發佈英文新聞說明稿,提升活動宣導國際能見度。
5. 洽請特定媒體以專題報導方式連載遊記。
6. 活動完成後發行全程實況網誌。
活動效益
一、將帶動國內新一波環保風潮。以實際行動喚起社會關注,提昇民眾對於溫室氣體減量行動的認同度,共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降低能源損耗,減緩地球溫室效應。
二、實際參與國際社會環保行動,善盡台灣為地球村一員的環境責任,進一步提昇台灣在國際社會能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