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鸥“试翼”越雄关(续) ——十三陵八达岭100公里测评LINKD8 “娶”回D8后就冷落在阳台,直到九月初,接到通知去昌平凤山开会,终于有和“她”独处的机会。
对折叠车的初体会是方便。往日山地和公路旅行车上下小区电梯进进出出不便利又惹人烦,而小折折好后,轻放一角,不会再有白眼相对。测试回来时坐S2同样如此,折好后大摇大摆进了八达岭站,安检员只是好奇问了下价格,一路绿灯。清华园下车时问列车员哪趟车能带自行车上,回答说,你这辆啥时候都行。还没听过有人带“她”上飞机,下回我试试。 拎出楼门,打开调好,“处女行”就这样开始。听骑友说过,折叠车会感觉软,骑起来有些泄力,这是我第一个担忧。事实证明完全多虑了,只是最初有点不习惯,五公里过后,人车合一,非常给力。平而且稳。或许只有长途或者高手才能体会车与车之间的细微差别,我等菜鸟,感觉迟钝。 第一天的路程大约50多公里,全是大平路,偶有小缓,主要是想测测它的速度。从来没骑过折叠,固有认识是轮子小速度就慢,大概按巡航20公里准备了三个小时。没想到平路时稍一给力,看看码表,速度已经高达25公里,这小折比山地车、公路旅行车一点也不慢啊。 一路向北,逸兴飞扬。燕鸥这名字初闻俗气,念着念着就亲近起来。是源自哪首诗吧?搜索记忆,应是老杜的的《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浣花溪畔,清江正好垂钓,棋局最宜消夏,燕子自由自在,白鸥相伴相随。老杜一生颠沛流离,长期战乱之后,重获天伦之乐,自是欣喜满怀。想来这应是“燕鸥”品牌的来历,不过网上有文称,创立燕鸥折叠车的不是别人,却是大行董事长韩德玮的太太和儿子。老婆、儿子分出单干,同行相争,此间事态炎凉与诗中“相亲相近”距之甚远啊?内幕无人知晓,商标上这只展翅的燕鸥,是象征羽翼丰满、远走高飞还是“自去自来”后他年一笑泯恩仇,为那时的“相亲相近”埋下伏笔呢? 天南地北遥想着,以巡航25的速度抵达沙河。快上桥了,第一个小缓,起身摇了几下,看看我这180斤它能否承受得住,完全没有泄力感,和山地车可以相媲美,当然俺的山地车本身就是入门级。发力时很硬朗,行进平稳,在大力作用下各折叠部件也很安静,没什么特别声响。以往没骑过折叠车,不妄作对比,但上坡的感觉确实良好,这也增添了我第二天从居庸关直上到八达岭的勇气。 如果我来打分,舒适度可以打90分,以100分为满的话。不足的是,没有减震,路面不好时,还是有颠簸感。 过沙河往北进昌平区,中饭后绕着城里的环路拉风了两圈,报到时还整整提前半个多小时。近60公里下来,比想象中轻松得多。报到时照例满场轰动,轰动于我也轰动于小折,这些总编社长们可是购买力大大的,当即开始忽悠,顺手帮燕鸥和远行美做个广告。 次日天遂人愿,会议散得很早,趁着初骑折叠感觉正“HIGH”,出了会议中心就拐上去十三陵水库的路,准备过蟒山经水库越神路奔南口,冲一把居庸关(当时还没敢想八达岭,那是我心目中的QS线路)。
通向蟒山国家公园的路有点坡度,对我来说,已不是问题,小折让我信心十足,中间只停下来自拍了一张。上到环水库北路就是第一个下坡,该测测小折的下坡能力了。试试刹车,十分灵敏,刹放之间,非常柔和。30,35,40,速度极快提升。正是上班日,这条路就我一骑一车,不过还是记得骑车法则之下坡要慢,基本上控制在40左右。折叠毕竟轮小,太快必有危险。江湖越老胆子越小,听说有人放坡能到80、90,那真是玩命的疯狂啊。 前晚很巧,在央视国际看了段纪录片《汤恩伯之死》,这位名将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就是南口抗日,蒋介石命他死守十天,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高材生竟然在长城上死守十八天,堪称七七事变后日军碰到的第一强敌。如果不是守张家口的刘汝明关键时候掉链子,他会同卫立煌有可能来场大胜,从而改变整个华北大局。随后他又转战台儿庄,那次惨烈血战写进了抗日史。可惜1945后,国共兄弟相煎,军人们各为其主,别无选择,败者为寇,他也就被遗忘了。好在人间自有公道,历史可改写,终究要还原,一代名将渐渐走出尘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