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以车会友,扩大圈子。注册一下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本帖最后由 肯特 于 2013-7-22 23:40 编辑
今天写个长点的,有兴趣您就看,没兴趣直接看照片。
下班时突然想去首钢转转,离这么近,又是如此的大名鼎鼎,不去岂不可惜?咱也去感受一下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调整转型以及首都创意产业建设的成果。据说有可能不让进,下班前还特意发帖问了一下,没有确切答复,那就试试吧。近,怎么都好说。
说是六点下班,可老板不在,五点半刚过一个个就都跑了。哎,这只怕也不是个久留之地。跳槽,别说远了,就20年前吧,恐怕都没有跳槽这么一说。其实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铁饭碗挺好的。我要是首钢的就好了,从首钢幼儿园开始,到首钢子弟小学、首钢子弟中学、首钢技校、首钢车间、首钢夕阳红秧歌队、首钢医院,离八宝山还那么近…生是首钢的人,死是首钢的死人。说远了,回来。看到同事一个个都跑了,我叹了一口气,也跑了…
到家后稍作整理,扛车下楼。真近啊,不到5公里就到大门口了。来时一心想着怎么应付门卫,孰料进门时门卫正忙着盘查一辆汽车,看都没看我一样,我就这么顺顺当当地进去了,都没下车。哈,白想那么多了。
进得门来,果然是大企业,房高路宽,岂是那些所谓现代化的写字楼office都可比的?Office再大,你能跑汽车吗?爽!要么说国家力量大呢。绕过旗杆,拍了一张照片,再度上车,刚骑出两百米,我突然有点伤感了。用句文艺的话说,回忆像打开闸门的洪水般源源不断涌上心头。这他妈的跟宝钢太像了,实在太像了。宽阔的马路、高大的厂房、规划的绿化、陈旧的宣传栏,架在空中的管道(我不知道这东西叫什么)…还有那些生活设施,真的很像!我一下子彻底陷入回忆中…
歌声响起,1978年,那是一个春天(的前一年),不知是哪个老人在长江入海口也划了一个圈。于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几个建设单位浩浩荡荡杀至上海市宝山区,其中就包括那时比现在的我还年轻的父亲。我曾听他骄傲的说起,大到工程设备、机械车辆,小到食堂的锅碗瓢盆,工人的床上用品,一股脑的用几列火车全都运到上海来,然后在宝山这个农村依江建起了中国最现代化的钢铁厂。也因此,宝山区的官方语言不是上海话,而是说不清什么口音的普通话。父亲的一个女同事,一看就是三八红旗手、娘子军一类的人物,曾和我说起“你们学校门前那条马路,就是我当初开着压路机压出来的”,原来那时这里连条马路都没有。
十年后,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也到了上海,一家得以团圆。刚到上海的两年多时间里,全家就住在宝钢厂区里,那个鬼地方太大了,我骑车转了一宿都没转完。1990年的时候就有12平方公里大,现在更大了。有自己的公安局,有无数挂宝钢牌照的超级大货车(因为从来用不着出宝钢),宝山镇上最早的居民小区是宝钢新村,从1村直到10村,即便这样,也只有双职工才能住的上,我家这样的单职工只能住厂区里的家属区…
刚从农村里出来的我什么都新鲜,暑假夜里热的睡不着,骑车瞎逛。深夜了,厂区里灯火通明,可几乎看不到一个人。但大货车还在跑来跑去,不知哪儿的广播里不时传来作业指令、头顶上的输送带隆隆作响,把长江码头卸下的铁矿石源源不断送进炼钢炉,据说那些铁矿石来自澳大利亚… 两年半后,我家搬到了厂区外正规的楼房,我也就再也没进过宝钢。后来上高中,骑车上学,绕着宝钢走四分之一圈,我居然要骑50分钟,他奶奶的,真大。
我在首钢厂里慢慢地骑着,左看右看,可脑子里想的全是宝钢。由于历史原因,再加上还没有被废弃,即便是1990年的宝钢比眼前的首钢也要现代化的多。马路更宽、绿化更好、厂房更新…可我觉得还是那么像!
老百姓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P民们,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手里。不知道是哪几个专家当初开了一个闭门会议加上哪个领导一拍板,几万工人就千里迢迢去了上海,然后带来了更多的家属,然后是更大的改变。如果没有这档子事儿,也许我现在还在河北农村里,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家骂孩子。谁又说得清?姐姐由于一直和上海人一起工作、生活,普通话已经有点南方味儿了,就算说上海话也能滥竽充数。倒是母亲仍然一口河北土话,出门就用自学的普通话。好在周边都是北方人,河北农村人和山西、山东农村人交流起来也没太大困难,不用听上海本地人说的外语。
说远了,说远了。回来说首钢。似乎也没啥说的,去的晚,没一会儿天就黑了,走马观花的转了转。废弃的厂房,几乎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空旷的马路上有几个遛弯的人,狗倒是不少;厂区里居然还有个湖,湖边还有保护野生动物的牌子,记得宝钢厂里还养梅花鹿呢,看来这炼钢厂里养动物是国家号召的;没看到传说中的酒吧画廊,下次吧。
上几张图,手机比起单反来真是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