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适合你的公路车车和部件
如何選購一台合身的自行車,是最基本的問題但也最不受重視。決定車架大小及設定不只能看身高,騎乘方式,柔軟度,都是重要的依據。因此同樣的身材可能用不同尺寸的車架,設定也可能不一樣。讓我們來看看自行車的構造、組件,及幾個重要的數值。
A:車架 (圖1)
1: 座管長:A(中到中)、B (中到頂) 此為廠商標示車架大小的依據,必須注意為中到中或中到頂 兩者可能差1至3公分。比方 Colnago,Pinarello 標示為中到中,而DeRosa某些車款為中到頂。這幾年,有車廠會改變車架設計,在購買的時候必須注意。 另外在壓縮車架上,座管長就較不具參考價值,反倒是上管長較準。
2: 上管長:在傳統車架為水平上管,標示較無爭議;但對於壓縮車架而言就必須特別留意 各車廠標示法均有差別,必須以水平有效上管長為標準。
3: 頭管長:取決於車架大小,不過有清楚標示的車廠並不多。但因無牙車頭碗及隱藏車頭碗的流行,龍頭高不再可以調整,只能由前叉的預留管長決定。當預留管長比頭管長太多( 扣掉龍頭及前叉碗高大於3CM時) 會因墊片太長影響前叉穩定度。
4: 座管角度: 車架越大,角度越小。
5: 頭管角度: 車架越大,角度越大。
6: 鏈條支管長:通常是固定的,約為395-410mm,不過也有一些車廠在大一點的車架會拉長個 3-5mm。越短傳動效能越佳,不過操控上也較不穩定,且鏈條準線會變化較大,變速較亦有雜音。像捷安特TCR 就以超短鏈支長聞名。
B:前叉: 前移距離 (fork rake) 如圖1←→ 所示;頭管延伸線交叉至前後輪軸線點,至前輪軸長。一般約為38至50mm,同一車架用較短的rake的前差,軸距變短, 操控會較靈敏,適宜平路; 較長rake,軸距變長,操控較穩定,適宜坡路。一般標準常為43mm (Colnago)或 45mm ( Pinarello)。較小車架會用較長rake (小於50CM)來增長軸距,增加穩定度,常用 50mm rake.
C:龍頭: 須注意長度,前傾角或俯角。一般跑車的龍頭會有些俯角,常見有7°、8°、10°、15°。但因無牙車頭碗及隱藏車頭碗的流行,龍頭高度較低,所以有些龍頭可兩邊用, 翻過來就變仰角了。如Ritchey的龍頭就可俯仰角交換用,而ITM The Stem就不行。購買時需注意產品說明。
另外不同家的尺寸會有不一樣 A的100mm 與B的100mm有個5-10mm的不同是常有的。同樣100mm,不同俯角則有效長度也不一樣。
D: 把手: (圖2) 寬度L 上把長 P 下把深度 H。手把形狀各家不一,大致可分為圓把、人體工學把。下圖前兩個就是人體工學把。請注意在調整把手仰角時 其實同時會改變煞變把手的高度與距離P。對於身材較矮小,手也較小的車手 把手選擇較少,且調整也較重要。我們常看到嬌小的車手,無法以下把位長時間騎乘,至於無法改變前後輪配重,及以較低風阻姿勢前進,在平路高速時較吃虧。
請各位看看第一部車與第二部車的差別
第一部車是ULLRICH 的坐騎,(ULLRICH 身高手長 B-C+D值很大)也是目前職業選手的設定取向;也就是較小的車架,較大的坐墊-把手落差,已得到較低風阻的姿勢。他連煞變把手都裝在把手最前方的位置,使得姿勢前傾;另外把手下把落差也很大,下把位的姿勢很低。
第二部就是較嬌小的車手的車 (B-C+D 較小) ,很明顯的是坐墊-把手落差小很多,煞變把手裝在把手較高較近的位置,把手下把落差較小,下把位的姿勢不致過低。
有關車架大小的選擇建議很多,網路上比比皆是,量身訂做也不在少數, 無法一一詳述。因各家車尺寸訂法有其特點,再配合管材,都可以搭配出不同的特性。
不過很多市售車根據的是職業車手的特性做的;一般車友買到尺寸合適的車,仍需要一番功夫才能設定為適合自己騎乘的特性,更不要提尺寸明顯買錯的了。
建議:
一:先確定自己的目標,是比賽為主,或是只是輕鬆騎騎。比賽用車可以用小一點車架,以加大坐墊-把手落差到10-15公分,一般車手最好選擇較合乎自己的尺寸,坐墊-把手落差約在5公分上下。年紀較大、柔軟度越差者則越小。
二:確定車架大小,包括坐管長及上管長,以上管長符合為優先。而後比對一下心儀的幾部車,看看有無適合的尺寸的。如尺寸不合,寧願等。
車價尺寸(中到中)可以以跨下長乘以0.66為參考。再參考各家車架同一尺寸的上管長,你會發現約有0.5-1.5cm的差別 ( Look Merlin Klein 會有較長的上管 義大利的車則較互相接近),上管長車較穩定,短則操控較靈活。另外如果車架頭管在上管之上有欲留個2-3公分的話,對一般的車友在設定上較容易,或者有前叉碗有較高的上蓋,也會有較多的調整空間。
三:車買了之後,前叉先不急著鋸短,前叉鋸距太短,就無法補救了L。先用墊片墊高,騎一段時間後,再鋸至適當長度。看過太多一開始就將前叉鋸至最短,而使整部車設定太前傾,騎的腰酸背痛,半途放棄,不再碰公路車。
四 :龍頭與把手不急著買太好的 如果店家有舊的可以試用,先借個差不多尺寸的用用, 若合用,再考慮買等級較好的。如果用的龍頭與車價上管長比例不對 則最有可能的試車架尺寸錯了。如車架上管長為53cm,龍頭正常比例為9-12cm車架上管長為56cm,龍頭正常比例為12-14cm。若是女性車友,因及上半身比例較男性短,除非買專位女性設計的車架 (同樣座管長下,上管較短),不然可能會用到5-7cm的龍頭。 五: 首先調整坐墊高度,以跨下長×0.883,為坐墊頂至BB中心點距離。
接著坐在坐墊上,調整坐墊前後距離,坐在坐墊感覺最舒服的地方,使腳在
六點鐘位置時,膝蓋前之垂直線經過踏板中心點 (如下圖左)。
接下來可以嘗試不同坐墊-把手落差與龍頭長度的組合,可以以鼻尖垂直經過把手頂為準,之後兩端同時增減一公分來調整 (坐墊-把手落差+1→龍頭長度-1) 感覺腰是不是有壓力。上圖左是以下把位為基準調整,與一般車友從煞變把手上方位置調整起不一樣,因下把位是要求較高的,這個位置可以,則其他位置就沒問題。
六: 調整煞變把手與把手的仰角 這是變化最大的 會影響到上述的調整 不過有一個不變的原則 就是要握起來順手 而最重要的是煞變把手與手把之間的角度是否流暢。可以參照下列幾個圖,你可以發現煞變把手的位置差異很大,會有不同的握感與距離。下方八個圖之 右二、三,左一、四,其煞變把手與手把較呈一直線,這樣可以使上把位與煞變把手位置之間的變換較連續,適合不同的騎乘需要,也是目前手把設計的趨勢。
七: 一部設定完美的車,是可以變化各種姿勢騎乘,包括上把、煞變把手及下把位。很多人買了跑車,尺寸不合, 只能以上把騎乘,連握到煞變把手都有點吃力。更多人只有辦法以煞變把手上方騎乘,下把位則心有餘而力不足,這都辜負了跑車原本彎把的設計,不如改成平把算了。
八: 較嬌小的車手,建議用小彎把,有較小的H(圖2),約12-13公分,可以較輕鬆的用到下把位。
九: 有俯仰角可交替使用的龍頭,可以變換兩種騎乘姿勢。角度越大,俯仰角變換時,改變也較大。 Ritchey的約六度,CINELLI 約10度。 十: 不同的踏板 坐墊高度可相差至一公分 如從LOOK換成TIME,約可以降低座墊高一公分,進而降低坐墊-把手落差。
[ 本帖最后由 一碗混沌 于 2008-9-3 22:37 编辑 ] xuexi 文章太长
先占个坑
改天好好读一读~~! 学习 学习 帮顶~~玩山地的...飘过 好东西啊,,,,谢谢楼主了。。。辛苦了 嘻嘻嘻 哈哈哈
多骑 多练 科学噢耶馄饨叔叔会进妙峰山60俱乐部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