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信天翁118 于 2015-4-6 19:30 编辑
全程骑行G109(青藏线) D24:10月10日星期五。都兰县(3175米)—香日德镇—乌兰山(海拔3088米)—巴隆乡(3175米),104.48公里,累计2579.1公里。 早晨就着凉白开把昨天晚上剩下的大半盒牛肉午餐肉消灭掉,这足够我一个上午的能量了。
昨夜开始下小雨,到了早晨9点还没有停的意思,还是出发吧。给包包套上防雨罩,先奔邮局,并顺利盖章。 从昨天下午开始,一直到今天上午,骑行的时候,看着路挺平坦的,可就是骑不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怪坡”吗?体力下降?还是…… 我开始有些担心后程的体力问题了。这次走“京拉线”,到目前为止,只在内蒙段的召梁村因雨休息一天,从那以后,还一直没有休息过呢。看来应该择机休整一下了,否则后面的路不知道会出现什么问题。 十多公里后,雨停了。我又把车子骑进了尚未完工的“茶(卡)格(尔木)高速路”上。此时似乎进入了下坡路段,轻松的就骑到了30公里左右的速度。看来还是坡道的作用啊。 在抵达香日德镇的60公里路上,放眼望去,的确应了波尔路书上的描述,周围一片荒凉的景象。不过说是沙漠,似乎又有些过。 下午1点,在刚刚到达香日德镇的地方,进了一家“兰州通达饭庄”。点了一个小炒肉,硕大的一盘肉菜,外加米饭。老板见我远道骑行而来给予特别优惠,只收了俺20元,真不好意思。老板叫保军,手机是15193095480。如果有骑友经过,不妨亲身体验一下店家的好客之情。
饭后上路,走出不远就遇到几位藏族朋友。他们男男女女一共六个人。拉着一辆小车,车上装满了各种“日用物资”,上面还插着一面大旗。原来他们是来自三户人家组成的一个团队,此时正在“徒步”去拉萨朝拜的路上呢。 过去只知道藏族同胞磕长头去拉萨,原来还有走路去拉萨的呀,长见识了。 我提出给他们照一张合影,他们非常高兴。用我的卡片机拍照后,又纷纷掏出各自的相机、手机,分别与俺合影。这几位藏族朋友的虔诚与热情真让俺感动。
香日德镇以西,堪称荒漠中的绿洲。大片的庄稼地,成群的牛羊,还有成片的林木,都显示出了这个地区的富足。 不过生态平衡的脆弱在这里也可见一斑。路旁,时不时可以看见,一片一片裸露的沙地,无时无刻不在窥视着人类对自然所犯下的各种错误。不过我更看见了当地人们在与沙漠化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 那一排排、一片片的幼树林,已经开始在贫瘠的沙地上成活……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的子孙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那成片的树林已经把这里变成了美丽的“兴安岭”。
经过乌兰山,海拔只有3088米。这与波尔路书300米的误差,我相信标牌上的数字更准确。 又下雨了,再次包装好人和包,继续最后二十几公里的骑行。终于,下午6点到达巴隆乡,在唯一的停车住宿旅馆落脚。25元没商量。不过好在可以洗澡,尽管水流很小,终究聊胜于无吧。 更多照片请看链接相册
本帖最后由 信天翁118 于 2015-4-6 19:28 编辑
全程骑行G109(青藏线)
D25:10月11日星期六,巴隆乡(海拔2971米)—宗加乡—诺木洪(海拔2850米),108.34公里,累计2687.4公里。 昨晚小雨下个不停,早晨起来一看,巍巍群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所说的山,应该是鄂拉山了。昨晚看了当地气温,已经是5度—-3度了。一身春秋骑行服在身,还冷得直打寒颤。可不是嘛,我的厚骑行服,适合在零上10度穿用。 去路边饭馆吃了一盘面暖暖身子。巴隆乡蒙族同胞人口占64%,其余为藏、汉、回族。昨晚旅馆和今早吃饭馆子的老板都是蒙古族人。
9点20上路。望着一马平川的109国道,心想今天这活容易。可谁知道顶头风啊,而且这一刮就是一整天。天空还时不时地下着雪粒,被大风吹在脸上就像针扎一样。不过,我倒是宁愿老天下雪別下雨,因为下雨湿身是很麻烦的。 就在我低着头骑行的时候,猛然抬头时,一只英俊漂亮的骆驼突然出现在眼前。比动物园的骆驼要精神百倍,特别是这只骆驼的皮毛,看着是那么干净整齐。一定是一只讨人喜欢的小伙子!
我为它拍照,慢慢靠近它。当你靠近得超出它认为的安全距离时,就会远离几步。警惕性还满高的嘛!虽然非常喜欢这只偶遇的骆驼,不过还是不能久留。继续抓紧赶路。 在这一段路,109国道与在建的高速公路并排而行。我的左测是若隐若现的鄂拉山,右面是一望无际的荒滩沙漠。
我一路在想,今天虽说是气温骤降的异常天气,但到了海拔4千米以上,这种异常就变得十分正常了。所以现在就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才可以从容应对未来路途中气候的变化。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个道理。 人这一辈子啊,可以不骑行,但一定要远行。尤其是年轻的时候,让自己的思想远行,让自己的学识“远行”,让自己的身体远行。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骆驼刺又叫骆驼草,骆驼刺属落叶灌木。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骆驼刺尽量使地面部分长得矮小,同时将宠大的根系深深扎入地下。庞大的根系能在根大的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而矮小的地面部分又有效地减少了水分蒸腾,使骆驼刺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
今天骑行一百多公里“无景色”。其实无景色也是一种景色。百里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却有着无数的输电线塔,“肆无忌惮”地占据道路一旁。粗略一数竟然有5路之多。实在让镜头生厌。 苍凉的戈壁滩上自然条件恶劣,常年大风不断。
下午本打算借住到公路段,无奈俺没有带睡袋和防潮垫,人家有床没行李只好作罢。复又找了一个小旅馆才解决问题。 近些日子遇到下来(反骑青藏线)的骑友,无一例外都装备了睡袋和防潮垫,其中多数还带了帐篷。这样就减少了骑行途中的投宿压力,方便时住旅馆,不方便就借宿道班,直至扎帐露营。看来我也要汲取人家的经验教训,多做几手准备了。 因为住宿,因为吃饭,结识了公路段的尕藏和小陈。他们都是退伍战士,因此也称呼我“老班长”,这我喜欢! 尕藏退伍后就来到这里的109国道公路养护段工作,已经算是这里的老职工了。他非常热情地到旅馆看望我,问寒问暖,甚至还一再坚持地给我留下一包酱牦牛肉,让我路上吃。再三推脱不过,终于收下了,更是收下了藏族朋友的深情厚谊。
诺木洪在格尔木市东140公里,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有一处青铜器文化遗存,被命名为“诺木洪文化”,其时代约为中原的西周时期,距今2700多年。 如果有人说,你就是收受了人家的东西才说人家好,这话其实细论起来也不假。我与人家素昧平生,人家凭什么送我东西呢,还不是人家看在骑行人辛苦的面子上,才给予的馈赠。说穿了,这也是一种人性,或者说是一种善行的表达。我也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以我的方式,发扬这种善行和善举。让大爱流动,让正能量传播开来! 更多照片请看链接相册
本帖最后由 信天翁118 于 2015-4-6 19:26 编辑
全程骑行109国道(青藏线)
D26:10月12日星期日。青海诺木洪(海拔2850米)—格尔木市(海拔2780米),146.88公里,累计2834.3公里。 今天计划到格尔木,一百四、五十公里。 从西宁开始,109国道几乎每一块里程碑上都留下了今夏以来骑友们的涂鸦。看来走青藏线的人还真不少,会不会青藏线也随着骑行热的泛滥而成为又一条夏季骑行热线呢?
沿途荒无人烟,荒凉贫瘠的大地依然时时变换着模样,这一段是砾石遍地,那一段可能是满目黄沙,还有的地方一蓬蓬骆驼草依然顽强的抗争着。 虽然荒芜,但这里还是很重视公共场所的建设,一路上时常见到一座座惹眼的WC,难怪波尔路书要说这是荒漠里的豪华建筑呢。
已经是下午1点多钟,前方路上依然没有村镇出现,看来真要动用“干粮”野餐了。 在路边找了一块沙地,取出罐头、牛肉,还有“清真馕”等食品,准备战斗。这顿“野饭”有新鲜感,城里的朋友们一定眼馋。取手机,拍照、发送,立马招来一片“和声”。 318队友三少一眼看出了“豆豉鲮鱼”,发小小健楞是把牛肉当成了豆腐干。俺再添油加醋地蓝天、白云、沙滩,一忽悠,呵呵,还真热闹。不光微信群里热闹,过路的司机也直摁喇叭,跟着凑热闹。
饭后还要继续赶路啊!几十公里后过尕垭口,荒芜的戈壁出现了“绿色”。这绿意似乎是伴随着光伏电站应运而生的,而且管护得有条有理,还运用了滴灌技术呢。 光伏电站里面是个什么样子,俺不知道,也没有时间深入查看。不过似乎是成片的太阳能板在远远的地方铺陈着,那阵势恐怕要用N“平方公里”来计算吧?外行,纯粹外行!人家牌子上写得清清楚楚:几十兆瓦。不懂,这几十兆瓦得多大个摊子呀?不过在这不毛之地,利用阳光整出点电,弄出点光亮也真不赖呢。
格尔木“东大门”到了,“格尔木”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一位收费站工作人员询问了好一阵子有关骑行的问题之后,才给俺放行。呵呵,遇上一位“准骑友”。 按照前几日遇到的两位下行骑友,蝈蝈和漂(她好几个网名)提供的格尔木阿青电话,拨打过去,问清楚了青年旅社地点,一溜烟的找过去,顺利入住。
呵呵,不错的一家小旅馆。澡水、无线网络,自助厨房……一应俱全。不仅16张床铺客满,就连沙发都“赖”上了两位。我惊讶,没想到这个季节还有这么多年轻朋友在路上。 有趣,非常有趣。我在这里发现了“时尚”。当今年轻人中流行甚广的“徒搭一族”,云集这里。18位住客除了俺这老头子,其他人都有着搭车经历,而且在途搭下去。年轻人们凑到一起,天南地北的一通神聊胡侃,搭车经验,“逃票”秘籍,旅游见闻,各种逸闻轶事应有尽有。真让俺长了见识啊!说到逃跑,我并不支持,但我也不反对,因为我能够接受他们的单纯与张狂,何况他们都是些有想法的“穷孩子”。 第二天休整,没有压力,所以跟年轻人熬到了下半夜1点方才睡觉。熬夜——久违的感觉,呵呵。 更多照片请看链接相册
小资料:青藏公路 青藏公路全长1160公里,为国家二级公路干线,路基宽10米,坡度小于7%,最小半径125米,最大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虽然线路的海拔高,但登上昆仑山后高原面系古老的湖盆地貌类型,起伏平缓,共修建涵洞474座,桥梁60多座,总长1347米,初期修建、改建公路和设备购置总投资4050万元,每公里平均造价2.52万元。 公路青海西宁至格尔木段,翻越日月山、橡皮山、旺尕秀山、脱土山等高山,跨越大水河、香日德河、盖克光河、巴西河、青水河、洪水河等河流,计长782公里。从青海省第二大城市格尔木市出发,翻越四座大山--昆仑山(4700米)、风火山(4800米)、唐古拉山(垭口海拔5150米)和念青唐古拉山;跨过三条大河,通天河、沱沱河和楚玛尔河,平均海拔4500米,其中西藏境内544公里。穿过藏北羌塘草原,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与川藏公路汇合。
本帖最后由 信天翁118 于 2015-4-6 19:18 编辑
全程骑行109国道(青藏线) D27:10月14日星期二。格尔木市(2815米)—纳赤台(3553米)—西大滩(4110米),128.91公里,累计2973.4公里(含格尔木休整5公里)。 昨天休整,在格尔木的美利达花20元清洗了链条,花5元换了一根辐条。又买了60多元的各种食品,准备“上高原”。特别是在美利达车店旁边的户外店,承蒙店主侯勇关照,400元买下喜马拉雅的睡袋及内胆(并非一套)。
阿拉巴拉青旅阿巍
虽然说要出发了,但还是不能不再次推荐一下“阿拉巴拉”青旅,他们无论老板还是义工,都非常热情。老板阿巍听说我需要睡袋,找出一条去过骑友留下的抓绒睡袋内胆给我,义工阿青把自己的垫子送给了我。这些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天下骑友一家亲”的深情厚谊。 ………………………………………………………
出发了,上高原了。全程109,只有到这里才是真正高原行的开始。 青藏高原,我来了! 巍巍昆仑,万山之祖,我要匍匐在你的脚下让自己的魂魄、灵与肉,接受你的洗礼!在博大的自然面前,我是何其渺小……
天路、雪山,直直地朝着那遥远的方向前进。走过戈壁荒漠,再次见到无边的光伏电厂,遇到了换季转场的蒙古族牧民和他们的羊群、驼群。 这一路啊,我走进了兰州军区的演兵场。伴随着浩浩荡荡的兵车疾进,千军万马演兵忙。各型运输车、装备车、雷达车、通讯车、卫生方舱,炮兵,还有征用的地方车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远见得铁路军运列车也一列接着一列。从山沟里开出的步战车卷起浓浓烟尘。109国道沿途两边几公里范围内,布满了参演部队和各种装备。国道外侧几十公里土路上,留下了大型车辆深深的轮迹。许多军车通过的交叉路口,都有士兵担任调整哨,指挥交通。整整一个白天,目睹了大规模军演调动的场面。
当然,俺的拍照都是公开透明的,都是大模大样进行的。后来得知,兰州军区部队在这里驻训已经好几个月了。 从格尔木上高原,我形容这是走上了高原第二台阶,这里的地形地貌又是一番别样景象。 早晨远望一片雪山,骑行了近五十公里才到近前,随之便一头扎进了群山的怀抱,高原风貌尽显无遗。
我的小卡片机功不可没,一会儿对准军车,一会儿瞄准羊群,再一会儿又收纳进了高山河流…… 天色渐渐晚了,骑行90多公里后抵达纳赤台。公路养护人说到西大滩还有40公里,可路牌明明写着30公里,而且根据波尔路书折算,也应该是30公里。我觉得应该继续向前走!
从格尔木到纳赤台,海拔上升了600多米,从纳赤台到西大滩海拔还要再上升600多 米。两边一加,我今天爬升了1300多米。
本帖最后由 信天翁118 于 2015-4-6 19:06 编辑
我推算着剩下的路程,看着里程碑一公里一公里在眼前慢慢退去。走过30公里了,还没有乡镇出现的迹象。夜色降临,部队的大型车队更加密集地往来调动,有时遇上两只大型运输车队交错,占满了整条公路,我只能停在泥地上耐心等候。浓烈的柴油尾气味道和强烈的照明灯,搞得人疲惫不堪,甚至阵阵恶心。 我不得不依靠着里程碑一次次休息。一辆出租车迎面驶来,我伸出一只手臂,翘起拇指。出租车司机立马停车,并倒车到我的跟前,问我有什么需要帮助,我向他询问到西大滩还有多远,师傅回答7、8公里。然后,我又向他讨了一瓶水,“雷锋师傅”钱也不要的就走了。
后面这几公里是在极度疲劳的状态下熬过来的,黑暗中,我没有力气看清码表,更无力看手机。走一阵停一下,骑一阵歇一会儿,我希望路边有灯光出现,那也许就是道班,也许就有人家。 终于看见铁路旁边有一栋房子,二层的一扇窗子亮着灯。我挪到跟前敲门,无人应声,继续敲,仍然无人理睬,可俺明明看见窗帘后面有人在窥视……哎,看来没戏。我座在屋檐下,看着手机微信,俺的发小牛哥发信鼓励我,吃块巧克力,再加把劲完成最后5公里。 哥们,你知道精疲力尽的滋味吗?现在就是,我靠在人家的屋檐下,靠在里程碑前,眯着眼睛真想睡一觉,可是不行啊。 继续往前挪,我知道不会太远了。转过漆黑的一道弯,那鬼天气,云遮无星月啊。再过一道弯,蓦然间前面一片灯火通明,不知道是个什么去处,好像是一座办公大楼,更像是一座学校大楼。再往前看去,加油站!我终于到西大滩了。 隐隐看见路旁立着一块牌子,打开相机闪光灯,留下当天最后一张照片,牌子上赫然三个字——西大滩。 此时是22点25分。 找到旅馆后,没有丝毫要吃饭的欲望,倒头便睡。随后剧烈的呕吐了两次,估计与頻死的感觉差别不大。我把肚子里的“水”吐了个精光,心想这下算交代了,后半程恐怕要“废”了。 小旅馆有电褥子,半夜里俺慢慢地恢复还阳。第二天一直躺到9点才起床。我,又“满格”复活了。 这次经历给我的教训:一是不能盲目冒进,该停下就停下;二是不仅要考虑距离还要考虑海拔;第三要十分注意环境因素。 这次身体的强烈反应主要原因:一是沿途大型车辆尾气污染。我与别人的个体差异最大一点就在呼吸系统,最怕“异味”。而长距离,长时间的柴油车尾气对我而言,如同毒气。二是当日海拔变化比较大,但比起前者,影响还在其次。第三,从纳赤台到西大滩段,遭遇如此密集的部队车辆调动(夜间),实属意外,不必多虑,以后尽量避免就是了。更多照片请看链接相册(上)更多照片请看链接相册(下)
本帖最后由 信天翁118 于 2015-4-6 19:03 编辑
全程骑行109国道(青藏线)
D28: 10月15日星期三。西大滩(海拔4110米)—昆仑山口(海拔4768米)—可可西里保护站(不冻泉4620米),54.64公里,累计3028.1公里。
第二十八天的精彩——翻越昆仑山。
昨晚吐过两次之后,便一直昏昏沉沉的睡着了,天亮后似乎听到有人说下雪了,而我一直躺到上午9点多钟才起来。望着外面白茫茫一片,认真检查了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还好,至少恢复了百分之八十。 去小商店买了些卤蛋、萨其马之类的食品作为早饭。还有一大桶果汁饮料,当做体能“快充”。看看天气,看看自己,问清前方将要通过的昆仑山口,以及下一个食宿点的情况后,下决心出发。 出发前旅馆老板,回族夫妇送给我两个午餐肉,我开始还在推辞,后来他们说,午餐肉是别人送的,我们是清真食宿,这个东西不能吃。我这才恍然大悟,并欣然接受了。
身体已经完全恢复正常,看来大型运输车尾气,是导致昨天异常情况的元凶。平时西大滩是一个可以眺望玉珠峰的观景台,而现在白雪和云雾遮掩了玉珠峰的容颜,人们只能见到眼前的几座山包。 玉珠峰又称可可赛极门峰,海拔6178米,是昆仑山东段最高峰,格尔木南160公里的昆仑山口以东10公里。距离最近居民点纳赤台60公里,与格尔木市相距不到200公里,同昆仑山口的比高不超过1400米(昆仑山口海拔4772米)。
玉珠峰观景台。
玉珠峰还是一个登山爱好者的好去处。它高度适中,坡度平缓,对攀登技术没有太高的要求,为入门难度级别,比较合适于初学登山者,是登山爱好者初次攀登雪山较好的训练场。攀登者只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耐力,掌握基本的登山常识,准备好所需装备,就可以尝试攀登玉珠峰。 不知道这雪会下多大,会下多久。既然身体已经恢复,此地还是不易就留。半天的路程,我不到中午12点就再次出发了。 西大滩距离昆仑山口有30多公里,大雪时下时停。我倒不在乎下雪,因为不会打湿衣服,而且来往汽车少,空气比较清新。只半天骑行,没有压力,慢慢走吧!
演习部队的特种装备。
雪越来越大,不一会就把天地铺陈成了白茫茫一片。好在路上存不住雪,而且旅行车有挡泥板,比过去的山地车湿地骑行有优势。再者,高原爬坡,几公里的速度,也溅不起什么泥。 从西大滩出来一直是缓上坡,后面的坡度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慢。头顶青藏铁路桥上的火车,用三辆车头牵引着十几节车厢。不用说,昆仑山在给青藏线“出难题”呢。
雪,越下越大。
在即将爬上垭口的时候,雪住云开。是老天爷对俺的眷顾吗?当然不是,这应该是山口高海拔带来的气象变化吧。 昆仑山口,设置了传邮万里纪念碑,国家地质公园碑,索南达杰英雄纪念碑……我向英雄的索南达杰烈士敬礼! 从北京出发,到这里骑行了3千公里。昆仑山口我来了!我在垭口的海拔4768公尺标牌前打出《中国摄影家杂志》伴我走天涯的字样,以及“北京箭扣摄影俱乐部”的LOGO拍照留念。因为我喜欢照相,因为他们曾经支持和帮助过我的骑行。
三节车头牵引的十几列货车。
经过可可西里保护区。昆仑山口的雕塑。
本帖最后由 信天翁118 于 2015-4-6 19:02 编辑
我在昆仑山口的留影。
从昆仑山垭口南侧开始,便进入了可可西里保护区。 下山途中果然遇到了藏野驴和藏原羚,实在有些意外,我以为这个季节是不会碰到野生动物。后来得知,因为下雪,野生动物更愿意到路旁找草吃。看来是下雪让我开了眼。
藏野驴
藏原羚
进入不冻泉,进入第一家旅馆——骑行驿站。大概因为只有我一个人住宿,所以服务员十分懈怠。早知道这样,不如再走两百米,去青旅住宿了,后来传说青旅还有热水洗澡。 晚上房间很冷,且没有电。房间里虽然有炉子却不给生火,服务员说,20元宿费还想烧炉子?!唉…… 更多照片请看链接相册
本帖最后由 信天翁118 于 2015-4-6 19:01 编辑
全程骑行109国道(青藏线)
D29: 10月16日星期四。可可西里保护站(不冻泉4620米)—五道梁(4637米)—索南达杰保护站(4479米),33.56公里,累计3061.6公里。
今天虽然走的不多,但是遇到大型野生动物最多的一天(见链接相册)。沿途经常可以看到藏原羚,藏野驴,甚至野牦牛。至于田鼠嘛,遍地都是,就不用说了。据说冬季雪后,野生动物为了觅食,出没最为频繁。 早几天我就想,我应该为索南达杰保护站做些什么。所以今天无论走多远,到了保护站就停下。一是要去凭吊一下烈士;二是了解一下可可西里保护区的情况;第三是看看有没有机会做几天志愿者。 不冻泉距离索南达杰保护站只有30多公里,一上午边走边拍照,到了保护站已经是中午12点40。
可可西里地区位于青海省境内,行政区划归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所管辖。可可西里地区东西长近400公里,南北宽约280多公里,总面积8.3万平方公里。 南端的唐古拉山脉和北部的昆仑山脉像一对巨龙,成为可可西里地区天赐的守护神 可可西里素有高原“动物天堂”的美誉,这里动植物的数量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里有231种动物(脊椎动物65 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0余种),是奥运会吉祥物―――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大群的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黄羊)不时可见,还有雪豹、棕熊、高原狼、草原雕等凶猛的食肉动物和禽类。202种植物中的多数植物呈低矮、垫状的形态。可可西里被称为 “世界第三极”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基因库。
远方的小黑点是野牦牛。
驾驶员向我讲述了前不久遇到十几只高原狼的情景。
可可西里山脉中部多是一些中小起伏的山丘,中高山峰、台地和台原地貌。昆仑山的新青峰海拔6860米,为青海省第一峰。境内最低海拔4200米,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气候寒冷,空气稀薄,自然条件恶劣,年平均气温仅 -4.4℃~-10℃,年平均降水量为173~495毫米,且多为降雪形式。由于这里高寒缺氧,条件恶劣,又被称为“人类禁区”,很少有人进入, 因而保存了最完整的青藏高原的原始地貌,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可可西里山脉附近是世界第三大无人区,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也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
清水河特大桥有11公里之长。清水河特大桥下的藏野驴
可可西里是中国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它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相接。属于羌塘高原内流湖区和长江北源水系交汇地区。东部为楚玛尔河水系组成的长江北源水系,西部和北部是以湖泊为中心的内流水系。 保护区内有大片沼泽地和数百个瑰丽迷人的湖泊,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107个,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7个,大部分为咸水湖或半咸水湖,最大的乌兰乌拉湖面积有544平方公里。湖泊分布率7.5%,已接近世界上湖泊分布率最高的“千湖之国”芬兰。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东经89º25'~94˚05΄,北纬34º19'~36º16。其范围为昆仑山脉以南,乌兰乌拉山以北,东起青藏公路,西迄省界。保护区西与西藏自治区相接,南同格尔木唐古拉乡毗邻,北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相连,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我们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之一。
本帖最后由 信天翁118 于 2015-4-6 18:59 编辑
可可西里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生命的禁区”。然而正因为如此,给高原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海拔近4600米的可可西里保护区核心地带,一道美丽的“彩虹”飞架于索南达杰保护站之前,这就是青藏铁路全线最长的铁路桥―――清水河特大桥。整座大桥11.7公里,在深层冻土区共有2878根直径1.2米左右的桥墩。这里处于高原多年冻土地段,冻土厚度达20多米,且含冰量高。这一地区又是藏羚羊、藏野驴等国家珍稀野生动物频繁迁徙的地区,铁路桥作为生态桥,保障了野生动物自由迁徙。
在这里偶遇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在进行野外作业。他们在建立冻土层监测点。
清水河畔的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位于青藏铁路沿线、可可西里东侧,青藏公路2952公里处。背靠昆仑山脉,海拔 4600多米,年均气温低于零度。 1996年5月,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奠基。 1997年9月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建立。该站作为可可西里反偷猎的最前沿和青藏线上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 1998 年,在企业和环保人士的资助下,保护站增建了风光发电装置、高空?望塔、多功能厅、厨房、卫生间等设施。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有着整个长江源区所有保护单位中最好的配置。
索南达杰保护站到了
游客可以免费参观保护站的展厅和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展室内义卖藏羚羊纪念品,募集的资金都会用于野生动物的救护。工作人员会对有需要的游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身体良好并有环保意识的自助旅游者会被允许在该站住上一晚。 以我对可可西里知识的了解,可以说少之又少。今天日志黑体字部分,基本选自百度百科,在此特别说明。多余的介绍我就免了吧。 我原先考虑在索南达杰保护站做三天志愿者,但这个季节没有我这个志愿者什么事儿,那俺就不给站里添麻烦了。住一晚,明天出发。 我和保护站工作人员一起聊起了杰桑·索南达杰(1954—1994.1.18),我想与他的战友合影。可他们说,都已经离开了。我细细一想,可不是吗,索南达杰都已经走了20多年了。那保护站最早期的房子在哪里?我想去拍一张照片。他们回答说,早期没有房子,只是临时搭的帐篷。我又问,索南达杰的墓地在什么地方?他们说没有墓地,只有昆仑山口上的纪念碑。那索南达杰的遗体埋葬在哪儿呢?他们回答,按照藏族习俗葬的。哦,是天葬。 我们很多人就是通过索南达杰同志的牺牲,才认识的可可西里,了解了的保护野生动物,开始明确有了自然保护的理念。他用鲜血唤醒了一大批善良仁者的良知。
她们是管理局工作组的两名女同志。
我到索南达杰保护站这一天,正巧赶上来自格尔木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组下基层,也在这里。 晚上跟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及工作组的一干人马一起吃工作餐,每个人面前一碗面片,一杯开水。这,就是我偶遇的上级工作组,这就是我们可可西里保护区的勇士 ,一个英雄的索南达杰集体!
我与工作组同志们的工作餐(晚饭)。
索南达杰保护站的六名工作人员。
可可西里的夜晚很冷,房间没有炉子,太阳能电源也不支持使用大功率电器,所以我不能用电吹风取暖。缩在被窝里慢慢熬过长夜…… 更多照片请看链接相册
本帖最后由 信天翁118 于 2015-4-6 18:55 编辑
全程骑行109国道(青藏线)
D30:10月17日星期五,索南达杰保护站(4479米)—五道梁(4637米),58.59公里,累计3120.2公里。 昨夜做了一宿的梦,不知道是什么兆头? 这里人们上班时间比较晚,我8点半起床人家觉得惊讶。
天气阴沉沉地,而且下着零星小雪。9点多钟出发,走不多远,竟然又遇到迎面而来的军演部队。我以为进入保护区就没有部队了呢,看来国防永远是第一位的。 远远望见孤零零的一头野牦牛,在车队最后一辆通过后,仓皇地要横穿109国道,它见我一红衣客骑车迎头而上,感觉是受到了威胁,便威风凛凛地垂下头,亮起弯曲的犄角,同时双蹄刨地,摆出了进攻的姿态。 要知道,我和它不过30多米的距离,眨眼间它就能把老夫放倒。何况还是恁大的一只牦牛,少说也有6、7百斤。 老夫平日里自诩独狼,但面对独牛还是要避让九分九地,人家是“坐地炮”嘛。老实说,俺是真怕了,随时做好了飞车逃跑的准备。 虽然照相很重要,但安全更重要。就在我捏着相机,调转了车头,准备“撤退”的时候,回头一看,禁不住乐了起来。那厮趁着我调转车头的机会,先撒丫子跑了,哈哈。
我猜那独牛也是做了两手准备,我若上前,它便进攻,我若退后,它便开溜。敢情它跑起来比我还快呢。这也幸亏是它跑了,如果它不耍这鬼点子,真来了牛劲,不管不顾地顶上来,那俺这麻烦可就大了。 等俺再打开相机拍照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不过还是拍下了独牛奔跑的英姿。你能够想象与野牦牛面对面对峙时瞬间的心理感受吗?牦牛真的很聪明很聪明,万万不可小觑啊! 中午过楚玛尔大桥,想不到那河水竟然是砖红色。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流域及周边地区,是中国目前最大一片无人区——可可西里。
每一次迎面遇到军车车队拉动,内心都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自豪感。迎面而来的各种军车上,驾驶员和随车士兵,不时地鸣笛、变灯、招手,竖起拇指向我打着招呼,甚至还有士兵吹响口哨,与我呼应。我则以军礼、挥手,或者向他们竖起大拇指作为回应。后来,我干脆遇到军车就主动招手、敬礼,那力度透着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这种规模的演习,远远超出了战术演练的范畴,绝对是一次立体的,全方位的战役拉动。军队不再是笼子里的宠物了。据说,这些部队已经出来驻训四个多月了,包括路航也参加了演习,练兵就得是这样。
昨天遇到藏羚羊过马路,今天遇到野牦牛和藏野驴过马路。都给我创造了“抵近”拍照的机会。如果有一台微单加长焦,一定会有更清晰的图片奉献给大家,等来年吧!
下午2点多,骑到109国道3000公里处。如果说骑进1千公里只是个准备活动,那么骑进2千公里则是进入预备阶段,而今天骑进3千公里就是真正的“高原考验”了。尤其是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气温,这样的负重……我究竟能不能顺利完成这次大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