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3-4-16 12: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隔岸口水战
按照方亚南的说法,骗子通过诱导消费者在联动优势的支付页面支付行骗。然而,并不是所有受害者都是通过点击钓鱼网站支付的,没有点击钓鱼网站的消费者又是怎么被骗的呢?金山公司的技术专家李铁军给记者的解释似乎可以解答这个疑问,“卖家给买家发一个运行程序,导致买家电脑中毒,实现网页强制跳转。这实际上是一个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骗局。”
结合消费者的受骗经过和方亚南的解释,李铁军所说的程序似乎有可能就是卖家发送的不明文件了。
根据方亚南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过支付宝支付的货款不会转到联动优势的账户;第二,骗子在消费者与联动优势之间操作的骗局骗的是商品,而不是现金。记者在QQ群里追踪,截至8月5月下午4点,记者没有听说否认结论一的实例。而对于结论二,方亚南给出了一个可行的套现方案:骗子购买了充值卡,拿到卡号后再通过其他的平台兜售出去,从而完成套现。这确实是一个合理可行的诈骗方案。从方案来看,“买家的信息有可能是假的,我们没有办法查到骗子的信息。”方亚南说。
但是王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一个质疑:315消费电子投诉网上关于联动优势的投诉那么长时间了,为何联动优势没有做任何澄清?王文怀疑,联动优势面对各种投诉时的不作为是否是为了掩盖某些内幕。而QQ群里不少网友也质疑:联动优势是否有可能与自己的商家勾结,共同分账?
对此,方亚南解释,自被投诉以来,联动优势的形象受到了很大影响,收到投诉后,联动优势也已经向司法机关进行备案。方亚南表示,虽然很多消费者投诉联动优势,但有一个问题:他们并不能确定哪个消费者是骗子,在投诉的消费者中是否存在和联动优势的商家串通的情况?
8月4日,315消费投诉电子网上挂出一份来自联动优势的说明:《关于提醒广大消费者防范假淘宝网络钓鱼诈骗的说明》。该说明表示,在接到部分用户反映后,联动优势已经采取了包括暂停可疑账户交易、冻结可疑账户提现,帮助商家识别可疑交易等措施来防止钓鱼事件的再次发生,并且积极与银行保持沟通,监管可疑交易,尽最大努力将用户的损失降到最低。
这份姗姗来迟的说明不料引起了不少受害者的质疑:诈骗已经持续发生了1个月,为什么现在才声明?第三方支付平台不少,为什么案件集中在联动优势?联动优势的商户是否和不法分子勾结呢?
虽然没有直接对阵,然而在记者采访获取到的资料中,受害者与联动优势的看法却不自觉打起了隔岸口水战。究竟谁是骗局的幕后黑手,双方似乎有了一点共识:在所有相关方的背后,还有一方存在并操作骗局。
谁该为骗局买单
方亚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个骗局的完成,很多相关方都有责任:淘宝没有对自己的卖家买家监管好,消费者贪图小便宜导致中招。联动优势在保自己全身而退时也被指“拉更多人下水”,让整个骗局更加热闹起来。
李铁军认为,这场骗局中,除了消费者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外,平台也有方法去避免此类骗局的发生。那么,在这场骗局中,联动优势究竟该不该承担相应责任?对于淘宝来说,这是罪有应得还是无妄之灾呢?
作为网购平台,淘宝也未能避免消费者的责备。淘宝方面表示,买家账户被盗并不是因为淘宝系统被攻击,而是买家防范意识不强,导致信息泄漏,这和淘宝并无关系,淘宝只能保证系统不出问题。“我们会有相关的安全提醒,我们只能做到完善支付宝安全产品,保障用户安全。”淘宝支付宝的公关人员王子凌说,“这次诈骗并没有经过支付宝,我们也没有办法处理。”
有消费者似乎并不这么认为。一个网友表示,支付宝自身的漏洞导致木马把付向支付宝的钱付给了骗子,他们有连带责任。但也有网友不认同:“咱们是主动打开的网站,而木马是我们的个人行为导致的,而不是被动挂马,这么说淘宝有点牵强。”
针对这些疑问,记者咨询了邱宝昌。“作为网购服务的提供者,淘宝有确保网络安全的义务。”邱宝昌表示,淘宝应该监管这一块。如果接到投诉,淘宝就有义务及时断开这个链接,如果没有及时处理,那这就是淘宝的过失了。不少消费者表示,以后不敢在淘宝上买东西了。
对联动优势事不关己的表态,王文指责道:“他们丧失信誉,这是受害吗?被骗的事件还在发生,他们至今也未道歉。”根据记者调查,QQ群里大部分的受害者认为,联动优势应该对这次骗局负责。
联动优势发出声明:“利用‘嗖!付’平台进行任何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进行任何违法行为的用户应当承担所有民事赔偿责任及刑事责任,本公司不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且不受理任何赔偿请求。”王文却认为联动优势应该偿还受害者的货款:首先,受害者并不是联动优势的协议用户,不受此规定的约束;其次,联动优势有管理责任,通过管理者追赔未果应由管理者赔偿。
对于该不该偿还货款,双方各有说辞。究竟谁能获得法律的支持呢?邱宝昌认为,在法律上,如果消费者能够确定货款被骗转入相应账户,则该账户有义务退还消费者货款。如果该账户存在故意接受骗款,还需要承担更多的法律责任。
对联动优势来说,这是“一个正常交易”,对消费者来说却是货款是被骗转入。消费者想要拿回骗款,恐怕还需要做进一步努力。
截至发稿,记者听说有一名消费者已经得到退款,但尚未证实此消息的真实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