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任何自我介绍的资料上,你都不难发现“九朝古都”或“十一朝古都”,中国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这样的字眼。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至少司马光说这句话的宋以前的中国历史,洛阳是这样的。宋之后,中国文化逐渐衰微。也就是说,在“河出图洛出书”后,在中国走向繁荣鼎盛的历史进程中,洛阳一直是天下兴亡的标志性城市。
但如今,洛阳只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与此相比,郑州却有26处。洛阳兴得多,废得也多。
洛阳是中国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历史上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洛阳建都。汉魏故城、隋唐故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王城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历史给洛阳留下的财富。
对洛阳来说,历史是慷慨的,也是吝啬的。汉魏留给洛阳的是白马驮来的释源祖庭白马寺,隋唐留给洛阳的是龙门卢舍那永恒的微笑。它们是洛阳曾为汉魏故都、隋唐故都的标志性遗存。
难道建国800多年的大周,就不能给它的故都洛阳留下一个标志性遗存?
一个标志性遗存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无论是自我介绍是“九朝古都”,还是发展当下的旅游业。
然而,当“天子驾六”很突然地驾临今日洛阳的时候,我们竟然在其去留问题上争论起来。
是时,洛阳市正计划在市中心建设一个集行政、文化、商业、金融、信息、游乐等各项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广场——“河洛文化广场”,而考古工作者偏偏在这儿发现了古文献中记载的夏商周时期重要遗存——397座东周墓葬和18座车马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大型东周车马坑中,"天子六驾"首次惊世出土。 这一发现更增加了洛阳历史文化的"厚度",但在城建与古墓保护之间,如何建设全新的"河洛文化广场"的争论也越来越凸现出来,以至洛阳的媒体甚至网站都展开了讨论,可见洛阳的公众对古遗址的关心。 原来规划中的"河洛文化广场"将由四区组成:市政广场、游憩广场、文化广场、纪念广场。前两部分位于中州路以南,后两部分主要位于中州路以北,南北两段由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连接。"河洛文化广场"位于洛阳市城市南北主轴与东西主轴交会处的城市中心部位,市委、市政府均处于这个位置。 广场将成为洛阳市政治中心,是组织集会、庆典、礼仪、检阅的活动场所,也是政府与市民对话的活动场所。纪念广场将设置大型城市标志,以纪念洛邑王城辉煌的历史,突出广场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文化广场将布置健身、棋艺、音乐茶座等,以满足市民和游人休闲活动的不同要求。 这项设计方案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赞同,施工也因此加速进行。然而,当在"河洛文化广场"工地不断地发掘出东周墓葬群后,对要不要再建设以及如何建设"河洛文化广场"产生了巨大的争议。 兴建中的"河洛文化广场"正坐落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古都城址--东周王城的范围内。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阎文儒先生就率考古队,在洛阳市涧河两岸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发现了东周王城。这个城址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建都的王城,至公元前256年东周灭亡,历时515年,25任"天子"在此为王。 经考古勘探发现,东周王城位于涧河两岸,四周有夯土城墙,占地约9平方公里。现在,东周城的遗址基本上湮没于现代都市的建筑群中。东周城的基本布局是:王城的西南隅为宫殿区;宫殿之东为粮窖区;宫殿区和粮窖区之北,为作坊区和居住区;王城的东半部分,即现在的"河洛文化广场"工地,为墓葬区。在墓葬区中,过去50多年来已经发掘出许多大型墓葬、车马坑、陪葬坑。 此次在"河洛文化广场"工地的考古中,更是有了惊人的发现。在已经钻探的1.6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出了397座墓葬和18座车马坑。 据考古专家估计,整个"河洛文化广场"埋葬的东周墓葬应当在600座以上,车马坑也应在30座左右。如此众多的墓葬和车马坑,成为考古史上的一大奇观。其中最大的一座车马坑,长达42米,宽为7.2米,阵容显赫,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考古专家确认:这座车马坑应属目前全国仅见的一两座东周时期大型车马坑之一。 最令人兴奋的是,在这里发掘出一辆由六匹马组成的车马遗迹。据古文献记载,夏、商、周时期,"天子"才能"驾六"。洛阳这一遗存的出土,印证了古文献所记载的说法,同时证实了此车马为"天子之乘",而位于"河洛文化广场"的"甲"字形墓地即东周"天子"的墓地。"天子驾六"是全国迄今首次发掘的夏、商、周的重要遗存,其保存之完好、规模之宏大,在世界上的确独一无二。 "河洛文化广场"惊人的重要考古发现,牵动着每一个洛阳人的心。对于如何建设"河洛文化广场",形成了四种不同意见:一、按原方案施工;二、保留部分车马坑,原方案作局部修改;三、回填,留给后人发掘;四、放弃原方案,把广场建成以展示东周王城遗址为主要内容的广场。 这四种意见在洛阳市的高层会议上进行了多次争论,争得"天昏地暗",最终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以原洛阳师范学院院长叶鹏教授为首的洛阳12位专家学者,联名上书市委、市政府,要求重新审视原"河洛文化广场"的设计意向和方案,同时建议采纳第四种方案,即对发现的车马坑和墓葬实施原地保护性展示,建立东周王城文物陈列馆。 “河洛文化广场”考古发掘负责人、洛阳市文物工作一队原队长叶万松研究员坚决反对搬迁“天子之乘”及其周围的车马坑、东周王室墓地。他认为目前根本不具备大规模搬迁的条件,而强行搬迁则无异于毁坏。他建议“河洛文化广场”应该建成“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博物馆暨东周王城(王陵区)遗址广场”,以挽救东周王城内“王城公园”遗址以外最后一处极有希望保存下来的遗址。
专家学者们认为,东周王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都城,是谁都没有的"品牌"。"河洛文化广场"将是一个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世界一流的广场。保护历史遗存,既符合文物保护原则,也是发展文物旅游、发展洛阳经济的需要。对洛阳这座"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来说,这无疑是天赐奇景! 以洛阳师范学院原院长叶鹏教授为首的12位洛阳知名专家学者联名上书洛阳市委、市政府,建议重新审视原“河洛文化广场”的设计意向和方案,并指出“按原方案建成的广场,在全国的广场中,只能是二三流的广场;实地展示东周王陵遗物的广场,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广场”,并称“天赐奇景,可喜可贺”。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现场考察“河洛文化广场”工地后亦表示:“洛阳东周车马坑的重大发现,充分显示了洛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洛阳市政协主席潘汉平也认为,在“河洛文化广场”发现“驾六”之“天子之乘”意义重大,它有可能成为古都洛阳的标志性古迹。
一切尚在讨论之中。
但2003年1月12日晚,挖土机等大型施工机械进入了“河洛文化广场”工地,并称1月13日开始大规模施工作业。
1月13日,洛阳市河洛文化广场工程指挥部给洛阳市文物局发文称:“河洛文化广场工程务必在花会(洛阳牡丹花会)前完工。现在离工程竣工时间只有86天,时间紧,任务重,园林、市政、市建等建设施工单位人员已就位,工程已全面展开。为确保施工期间文物安全,经指挥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指挥部‘文物工程处’,主要负责文物保护展示方案的制订、施工期间文物安全、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协调有关部门与文物部门之间的关系等。请你局速派能胜任此项工作的人员2~3人务必于2003年1月14日14∶30前到指挥部报到上班。”
对此,洛阳市文物工作一队致函河洛文化广场工程指挥部:“据悉,河洛文化广场大规模施工即将全面展开。因河洛文化广场位于东周王城遗址范围内,而东周王城遗址属于省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章第十七条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施工‘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的同意’。据此,我们认为河洛文化广场建设施工前必须征得国家文物局同意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施工中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特此告知。”
当他们把几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送到工程指挥部时,指挥长却说:拿走,我这里也有很多法——此时,广场正24小时不间断地连续作业。
此事惊动了国家文物局。北京及河南的文博专家联合成立调查组,赶赴洛阳实地调查。在博弈中,“天子驾六”车马坑被原地保存下来,博物馆建了起来,“河洛文化广场”易名为“东周王城广场”。
“河洛文化广场”尽管易名,但原来的方案并没有大的改变,突如其来的“天子驾六”车马坑上,也建起了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这是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双赢’。”时髦的说法是这样的。
“双方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场博弈,没有胜家,只有输家,是‘双败’!”这种观点更忠于过往的事实。
“‘双赢’与‘双败’都是功利性的说法或结果,是和现实的个人连接在一起的。在‘天子驾六’面前,个人的想法必须服从文物保护法,也就是说,在这儿,只能是法律的胜利。”已经发掘清理出来的数个车马坑被迫回填,地下停车场挖空了“天子驾六”的周边,地上的一切都是现代化广场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