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马克 于 2015-6-26 12:26 编辑
第四回 清东陵散记
所谓散记,就是边走边记,没什么逻辑,没什么线索,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在提笔开始写清东陵游记之前,我就下决心写野稗之事,不写正史通义。正史通义的信史大家尽可以去看书,一提清东陵,大家就联想到孙殿英炸坟墓,慈禧被抛尸。这些书汗牛充栋,用不着我来说。 我一路游来,大事正史不入眼,想的都是些补遗。
比如:孙殿英盗墓是不是白干了? 孙殿英盗墓,天下哗然,如此冒天下大不韪之事,难逃死罪。溥仪闻讯,告到了蒋介石那里,要求立即追拿真凶,判孙殿英死罪。 据载,孙殿英为活命,破财消灾,把乾隆墓中的一柄九龙宝剑呈送给了蒋介石,另一柄宝剑送给了何应钦,乾隆脖子上挂了一串108颗朝珠,孙殿英拿了最大的两颗送给了戴笠,慈禧枕着的翡翠白菜送给了宋子文,而慈禧嘴里含着的那颗夜明珠,孙殿英则奉送宋美龄。孔祥熙宋霭龄看后十分眼红,孙殿英有拿了朝靴上的两串宝石送过去,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样一搞,一般人都觉得,孙殿英你拼死拼活的干这么一票大案,前后都送出去了,你背着千古骂名,这一票最后还是白干了。 其实不然。 慈禧下葬的陪葬究竟有些什么,清廷内务府都记录在《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的宫廷册页当中。况且,大内总管李莲英的养子李成武写过一本叫《爱月轩笔记》的书,书中据李莲英口述,详细记载了慈禧的陪葬,这些,明眼人都知道,孙殿英盗了些什么珍宝,是绝然逃不过世人的。但孙殿英盗了乾隆墓中的什么珍宝,谁也不知道。清廷也没有任何陪葬的记载。 孙殿英知道慈禧的珍宝不献出去是逃不掉的,索性该送的都送出去,但以乾隆的奢华,不送一两件应应景也是不行了,这才有了上述那些“所谓”的乾隆珍宝,也一并送给了达官显贵们。 孙殿英究竟盗走了多少陪葬珍宝呢? 大车拉了30辆。30辆大车的珍宝啊。
1928年,孙殿英部的一个逃兵被青岛警察厅稽查队在大港码头缉拿,查获其身上携带了36颗宝珠,据说此前还有10颗宝珠被他在天津贩卖出去了。而这46颗宝珠仅仅是这个小兵在慈禧地宫中捡拾的。 一个逃兵,身上就有如此多的珠宝,排、连、营、团,直到孙殿英,能少得了!
东陵案发后,接收大员徐源泉仅仅打扫散落剩余宝物,如:红宝石、蓝宝石、汉玉环、红珊瑚、玛瑙等物就达300余件。 你说孙殿英交出来那点东西,他能白干吗? 乾隆,那么好大喜功的一个人,号称十全老人,到处吟诗作画,下江南,又是在极盛之世,他的陪葬能比乱国割地的慈禧少?
孙殿英肯定发了大财,不白干,不白干!
又比如:乾隆遇见香妃的性心理是怎样的? 在乾隆的40多个后妃中,有一位维吾尔族女子,她就是闻名遐迩的香妃。据说香妃身上有异香,乾隆每闻其香就不能自己,欲罢不能,对香妃宠爱有加,爱不释手。香妃死后,按照祖制,妃子不能单独建陵,可乾隆硬是在裕陵旁边修了香妃墓,把香妃葬在身边。 咱们先说乾隆,这人啊,不管是高官大德还是草民流寇,都难逃本性。 孔子说:“食色性也”。不是说好色是人的本性,不是的。这“食”和“色”是分开来讲的,意思是说:吃饭和做爱是人的本性啊。 而乾隆有性癖,也就是性的癖好。从性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其实每个人都有些性癖好。有的恋物,比如喜欢充气娃娃,有的恋足,比如喜欢三寸金莲,有的喜欢角色扮演,比如学生装、职业装、黑丝等等,还有的喜欢受虐和施虐。那么乾隆呐?他有恋味癖。 香妃是少数民族,打小喝牛奶吃羊肉长大,又有少数民族特有的体味,这体味正好中了魔地迷倒了乾隆,乾隆还就喜欢着口,没办法,爱的不行,宠幸的不行。 我查了资料,香妃宫在哪儿?香妃就住在六部口至国家大剧院之间,长安街路南,正对新华门的马路边那一溜区域。 每次我晚上刷长安街,见有些年少轻狂的骑友,一过六部口就开始飙车,一直到国家大剧院才罢手,这一段的狂骑,多少跟某种历史遗留下来的味觉有些关系,跟乾隆一样,不能自主,大多有怎样的癖好我是看出个八九的。
那么,香妃是否有违祖制,被葬在了乾隆陵的旁边呢? 是也不是。是的话,是说香妃被葬在了裕陵旁边,不是的话是说那里不叫香妃墓,那里叫裕陵妃园寝,葬着自皇后到妃子、贵人共36位乾隆的从大老婆到小三、小四、小五的多位爱妾。
再比如:慈安和慈禧的陵看着一样吗? 慈安和慈禧的陵并排而立,看着一样,真的,一模一样。但其中大有不同。 按照祖制,慈安是可以单独建陵的,因为她是皇后。皇后先于皇帝而死,就等皇帝死后与其合葬,后死,不能再打开皇帝的地宫了,就单独建陵。而妃子之下的就只能合葬,像裕陵妃园寝一样。但慈禧不行,慈禧不是皇后,她最高只做到贵妃,叫兰贵人,照理,只能进入妃园合葬。但慈禧有一手硬的,那就是,她是皇太后,她儿子是皇帝,她是皇帝的妈妈。而皇太后是可以单独建陵的,这样,慈禧才在级别待遇上混的跟慈安一样了。 慈禧的儿子叫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叫同治,为啥叫同治呢?因为咸丰死时,决定立载淳即位,年号为“祺祥”,可载淳才6岁,就由八大臣辅政。后来慈禧杀肃顺,搞辛酉政变,才改年号为同治,也就是慈禧、慈安共同治理,垂帘听政。
慈安死的早,慈禧当政,也曾去清东陵看过,走到她的定东陵前,神态像小崔老师一样,略一沉吟,说了句:“我的陵,年久失修了。” 跟随的大臣见状,有的说老佛爷高寿,有的说我们一定善加维护,保护陵寝,慈禧听后闷闷不乐,一言不发。 在一旁的李莲英心领神会,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他对着群臣尖着嗓子说道:“要我说呀,拆了重修!” 老佛爷笑了,这小李子就是可心。
建陵的事可难坏了大臣们,没钱啊,钱都给了洋鬼子了。 开会,商议来,商议去,没有办法。 慈禧怒了,起身斥责道:“一群废物,加一分税即可。去办吧。” 所以,慈禧、慈安的陵看着一样,但慈禧的陵可是修建了两次的。
要说散记随想这种事,由于太散漫太随意,记不完的。 6月的斜阳就这么照着大清的历史,200多年画卷的由盛到衰,也就半天的工夫就被后人笑嘻嘻,闹哄哄,打着小旗,戴着小帽,一车车,一队队的从这个陵,喧嚷到那个陵,草草看完了。 我望着那些穿梭的陵区旅游车从身边疾驶而过,想千秋伟业也好,祸国殃民也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记它干甚? 《红楼梦》有歌:“好就是了,了就是好。” 好了,回家去。
康熙的景陵。
乾隆的裕陵
裕陵妃园寝
慈禧慈安两陵
慈安陵
慈禧陵。
慈禧、慈安陵中间隔一水。
咸丰的定陵。
陵区树荫绿草
慈禧陵前的农家院。其实过去是守陵的村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