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亲,以车会友,扩大圈子。注册一下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还是周三出来,这次不是一个人了:风云的关大鹏---即田老师联系我,约了一起去门头沟访古,正合我意,本来就没有什么固定的计划。
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早上8点从北安河龙背村出发,奔香山方向。从一条岔道(玉峰路)拐上了旱河路,向南再向西,沿香山南路上了苹果园路。这一带变化很大,原来经福田公墓、射击场的弯路已改建的面目全非。但一路树多车少,骑行很舒服。20公里的路,预留了一个半小时,慢慢悠悠,还是提前了20分钟到达地铁苹果园站。田老师准点出现,还带了一位大姐同行。一看放心了,估计都骑不快。寒暄后上车,没几分钟就被拉下了,人家都是老玩家了,脚下利索着呢,只好加快频率蹬车向西。到达双峪环岛前,很长的一段正在修路,暴土扬尘,这时围脖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捂住鼻子一点不觉得气闷,过滤掉大量尘土。环岛拐向灵山方向不远就左拐向上骑了。经过一个大门,田老师带我们进去,向上一段后,把车放在路边由田老师看着,我和大姐二人上台阶去找那个“日本人的碉堡”,上坡后左拐,穿过许多老旧的平房,还有几栋大概是六十年代初盖的三层楼,沧桑感极强。在一条窄道尽头看到了目标:这是一个半坍废的石砌碉堡,高不过七八米,一侧原有城垛平台,现在矮了许多。站在平台向南边看整个门头沟矿区就在脚下,好地方呀,日本人不傻。
离开碉堡继续向上,进了街道,这里算是门头沟煤矿采空区,住着大量的原矿工、家属,就像到了另一个世界:低矮破旧的房屋、荒废的院落、衣着落伍的行人、脏乎乎的低档汽车、供销社式的小卖部…时间彷佛向前倒退了二三十年。田老师带我们凭吊了旧时的大戏台、过街楼、乡公所,还有成了深沟的京西古道。
我们把车放在田老师的朋友家,继续向上去探访碉堡群和京西古道。进了牌坊,田老师说,上次雨儿和一帮车友呼啦啦杀过来,没留意路边就直接错过了地方,结果被大狗赶了回来。实际上京西古道在一个十分不起眼的路边坡上,右拐就走了进去。在路口,我们收编了一位老王大哥,黑黝黝的肤色架着副墨镜,一问,原来也是一个京郊野古爱好者,只不过他的交通工具比我们先进:两条肉腿,不烧油免维护,也不用换配件。老哥也跑过很多地方了。老父母健在,独生子不能远行,只能疯狂玩周边了。一起上吧,队伍一时壮大不少。田老师一路带我们沿着京西古道向上,沿途还能看见拉货牲口留下的深深蹄印。来到一个山坳,就看见了两边山坡上的碉堡,一共大约五六个吧,散布在两侧。中间是一片废弃的房屋,只剩下半高的山墙。我们探访了两边的碉堡,是不是日本人的我还没把握,但保存完好,里面也比较平坦干燥,晚上来露营不错。田老师介绍,当年一个连的八路攻击十来个日本鬼子把守的这个山坳,两天楞没搞定,还损失了十几个弟兄,据说县志里有记载。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小日本的顽强没的说,要不是太平洋战争失利投降,日本人在中国基本没打过败仗—--除了平型关和台儿庄的失手,要不老蒋在遣返日军时,还恭恭敬敬,周到至极,仿佛送神。
从炮楼继续向前一百米回头一看,恍然大悟;原来是个门洞子!当年往来京西的必经要道。路边一棵大槐树,两人大概抱不过来。田老师说,他曾在高高的树杈上发现一只大铁钩,估计是小酒馆挂幌子用的,当年肯定没这么高。幌子随风而逝,消失在时间里,大钩子留下了,不断抬升,但还时被田老师毒眼搜到。于是费了半天劲给搞了下来,估计得有二三百年历史,好东西呀。我也向上瞄了几眼,发现还有一根直直的大钉子----原来是树杈!
下得山来,取了车去打尖:大丰收、京酱肉丝、砂锅吊子、地三鲜、油炸花生加上三瓶啤的,舒服!之后又扛车上到了李莲英公公的外宅,溜了一眼,也进不去,下坡往回返吧。那位大姐一路向东回蓟门桥,我和田老师向北向东,在旱河路口分手,他去清华北门修车,我顺旱河路向北回家。到了北宫门再向北,顺路再次视察地铁4号线,正忙得热火朝天,同样尘土飞扬,25号就通车了,给我的出行带来很大便利,期盼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