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79|回复: 11

上学真的有用吗?(耐着性子读完,我保证你收获巨大!)

  [复制链接]

3598

风云币

0

活动币

4960

积分

铜甲骑士

积分
4960

妙峰山

发表于 2011-2-19 11: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亲,以车会友,扩大圈子。注册一下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上学真的有用吗?


序:质疑学校
我在曼哈顿教了三十年书,好学校、差学校都待过。在漫长的教师生涯里,我谙熟了厌烦的滋味。周围的事物索然无趣,如果你问那些学生:究竟是什么使他们感到厌烦?回答总是一个:学习很愚蠢。内容他们早就知道,他们想干点儿实在的事,而不是总坐在那儿。他们还说,老师并不太清楚自己教的东西,很明显,他们也不想去做更多的了解。孩子们是对的,老师跟学生一样,也感到厌烦。
事实是,厌烦在学校老师中普遍存在。在老师的办公桌前待过一阵子的人,都肯定会感到疲乏无力、牢骚满腹、无精打采。若问他们为什么会感到厌烦,老师似乎要归罪于学生。面对粗鲁的、只对分数感兴趣的学生,怎么可能不厌烦?何况,老师们也是这种十二年义务教育的产品,这个制度给学生的厌烦无以复加,教师作为体制内的人,受到的限制比学生更多。这一切究竟是谁之过?
对此我们都有责任,在这方面,我的祖父曾经指点过我。七岁时,有天下午,我对祖父抱怨说,我觉得烦。他当即扇了我脑勺一巴掌,说,再也不许当他的面说烦——我烦是我的错,与旁人无关。使自己高兴、学习,是我无可推卸的责任,不懂得这一点的人都是长不大的小孩子,离他们远一点,因为他们不可信任。这一巴掌根治了我的厌烦。年复一年,在各个地方,我向一些了不起的学生传授了这个真理。为此,我常常破坏规矩,歪曲法律,让孩子们能够打破厌烦,不被它捕获。
“帝国”当然有所反击,要知道,孩子气的成年人常常把对立和忠诚搅在一起。病假之后回来,我发现所有准假的证据都被故意销毁。我被解职,甚至教师执照也被吊销,苦苦奋争了九个月,最后,一位学校秘书终于出来作证,证明这是一场阴谋。其间,我的家庭所受的牵累和磨难恕不一一赘述。我于1991年离职时,有了更多的理由去怀疑学校:它以漫长的学期、囚室风格的教室将学生和教师禁锢起来,如同一座虚拟的生产幼稚和无知的工厂。可是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事情非如此不可。如果我们想做,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抛弃老旧、愚蠢的体制,帮助孩子们受到教育,而非仅仅上学——这是我从自己的经验里得出的体会,许许多多的老师也有此心得,但因为害怕报复而保持沉默。我们只要稍微变通,不那么恪守时间、课本、考试的约束,而把孩子交给真正有能力的成年人,给每个学生他们所需要的自主权,让他们时时能够冒险,年轻人所具备的最好品质——好奇、冒险、坚韧、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得到充分的鼓励和发扬。
但是,我们没有那样做。我越问为什么,像工程师一样追究这个问题,我就越感到困惑。假如学校并不存在问题,假如学校理应如此公然违背常识、违背漫长的教育经验,而不惜代价,一意孤行?小布什说:“一个也不能落下。”这句话,也许偶然道出了真相?他或许是指,我们的学校要保证每一个孩子都不能长成大人?

我们真的需要学校吗?不是指教育,而是指强制上学:六节课一天,一周五天,一年九个月,十二年。这个死规矩是否真有必要?如果真有必要,原因何在?不要以阅读、写作、算术来搪塞,因为两百万家庭学校的学生(homeschooler)对这种老生常谈早已置之不理。如果这还不算数,有一大批美国名人,从来没有像我们的孩子这样,受过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修理,仍然出类拔萃,独领风骚。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亚伯拉罕•林肯?没错,的确有人教过他们,可他们绝不是学校制度的产品,其中没有一个人曾经中学毕业。在大部分美国史中,孩子一般不上中学,可是没上过学的人成为海军上将,如法拉格特;成为发明家,如爱迪生;成为工业巨擘,如卡内基和洛克菲勒;成为作家,如梅尔维尔、马克•吐温、康拉德;甚至成为学者,如玛格丽特•米德。其实,稍早一些,年满十三岁的人还被视为成人。阿里尔•杜兰特与其夫威尔共同撰写了精彩的历史巨著,多卷本的世界史。虽然她结婚时只有十五岁,可又有谁会认为她缺乏教养?不上学恐怕并不意味着没教养。
在美国,我们被告知“成功”与“上学”同义,或至少有赖于后者。但是从历史上看,并非如此,不论这成功是以知识、还是以金钱来度量。今天,世界各地都有人想方设法完成自我教育,而不进中学,这种中学常常等同于监狱。那么,为什么美国人总把教育与学校制度混为一谈?公立学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直到1905至1915年间,大规模教育的强制性才在美国扎根。尽管这一概念的产生要早得多,并且,它的推行贯穿了19世纪。这一巨变深远地影响了家庭生活和文化传统,其产生的原因有三:

1?为了培养好人;
2?为了培养好公民;
3?为了使每个人最大地发挥作用。

这些目标现在仍然时时出现,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接受了,并视之为公立教育的崇高使命,尽管学校的现实与之相距甚远。但是,我们大错特错。加重了这种错误认识的是大量的美国文学,其中对义务教育使命的陈述与前者惊人地相似。门肯在1924年4月号的《美国信使》杂志上,发表了对教育的见解。他声言:

……要把知识灌输给年轻一辈,或者启迪他们的智慧(作为教育的目标),……这实属谬误。它只会把每个人都降低到同一平庸的水平,培养和训练出一群整齐划一的民众,消除异见和创造性。这才是美国政府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其他各处政府的目标。

因为门肯是著名的社会批评家,我们可能会对这段议论置之不理,把它当作极端的讽刺。虽然如此,他的文章确实追根寻源,追溯到当代教育制度的雏形:普鲁士军事帝国。这个国家现已消失,但是永远不应当被遗忘。美国刚刚跟德国打过仗,便继承了普鲁士的文化和思想。门肯当然意识到其中的讽刺意味,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是十分严肃的。我们的教育制度的确起源于普鲁士,这实在引起人的忧虑。
如果你心里有数,就会一次又一次地遇到学校起源于普鲁士这个奇特的说法。威廉•詹姆斯多次提到这一点。早在19世纪40年代,克里斯托弗•拉希在其所著《真正唯一的天堂》中,借主人公奥雷斯蒂斯•布朗森之口,公开谴责美国学校的普鲁士化。1843年,霍勒斯•曼恩向马萨诸塞州教育理事会所做了《第七个年度报告》,这是向腓特烈大帝献上的一首颂歌,呼吁把普鲁士的学校制度带进美国。如果联想到早期的乌托邦政治,就不会对普鲁士文化在美国大行其道感到意外。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年代,一位普鲁士人曾任华盛顿的助手;到了1795年,大批说德语的人定居在美国,人数如此之众,以至国会考虑出版一个德语版的《联邦法》。让人最为吃惊的是,美国人对普鲁士文化中最糟糕的部分竟如此热衷。这个精心设计的教育制度,动机在于生产平庸的心智、阻碍内在的精神生活、剥夺学生重要的领导才能、确保得到顺从而不健全的民众。以上种种都是为了培养“好控制”的民众。

科南特担任哈佛校长二十年之久,同时也是一战时的毒气专家、二战时的原子弹项目负责人、二战后德国美国辖区的高级专员,的确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正是从他,我第一次觉察出美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没有科南特,我们就不可能享有现在这种标准测验的形式和级别,也不可能拥有像著名的科隆比纳高中那样能容纳2000到4000学生的庞大中学。离开教职后不久,我读了科南特在1959年写的论文。这篇文章长得像一本书,题为“孩子、父母和国家”。我饶有兴趣地发现,他把我们现在的学校视作1905至1930年间一场革命的结果。一场革命?他没有做过多的阐述,但是,他的确将我这个好奇而无知的读者引到亚历山大•英格利斯的一本书,这本书写于1918年,书名是《中学教育原理》。作者在书中写道,自己“作为革命家亲眼目睹了这场革命”。
哈佛的一个教育课程以英格利斯的名字命名。英格利斯说得很明白,美洲大陆义务教育的目的与普鲁士当年是一致的。19世纪20年代的欧洲,民主运动蓬勃兴起,农民和无产者要争取谈判的权力。普鲁士的学校的目的正在于渗透和破坏这一民主运动。现代的、工业化的义务教育要对下层阶级团结一致的运动动一动手术。学校用科目、年龄、不断的排名考试,以及名目繁多的细节把儿童分隔开。一旦无知的人类自小就被分离,那他们也不大可能会再度团结一致,形成可怕的威胁。
英格利斯将现代学校的作用(实际作用)归纳总结,认为学校有六种基本功能。那些天真地相信了这些目标的人们看到英格利斯的分类,会吓得毛骨悚然:

1?修正或调节的作用。学校应当建立固定的、反射性的服从权威的习惯,这需要完全摒除批判性的判断。有人主张学校应教授有趣、有用的内容,这当然不予采纳。因为,只有让学生学做无聊、愚蠢的事情,才能检验出学生是否具有条件反射式的服从。
2?整合的作用。或许也可称为协同的作用,因为它的目的在于尽量使儿童彼此相像。协同一致的人是可以预期的,因而容易控制。对于那些想要驾驭和操纵劳动力大军的人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
3?分析和指导的作用。学校意味着测定学生的社会角色,通过统计数字及事件记录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就像你的永久记录,是的,你确实拥有这样的记录。
4?分拣的作用。一旦社会角色被分析出来,孩子们就被分类,按照他们对社会机器的价值而加以训练。所谓“发挥个人的最大作用”,仅止于此。
5?选拔的作用。这与人的选择无关,而是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所谓的物竞天择。总之,这意味着有意识地改良物种。学校会给不合竞争的品种贴上标签:低分、补习班,以及其他种种处罚。这些足以使同龄人对他们另眼相看,视之为劣等,有效地将他们逐出牌局。所有种种小羞辱自一年级起就开始实行,它的目的在于:将泥沙冲入下水道。
6?预备教育的作用。以种种规则限制的社会体系需要一个精英管理集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一小部分儿童被悄悄地传授以如何管理这个社会的知识,学习如何监视、控制一群被故意愚化的、拔去爪牙的民众。如此这般,政府便不会遇到挑战,而公司永不缺乏听话的劳动力。


Hell! It's about time!

3598

风云币

0

活动币

4960

积分

铜甲骑士

积分
4960

妙峰山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1: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幸的是,这就是美国强制性公共教育的功能。不要以为英格利斯危言耸听,是个怪人,教育界持有这种观点的绝非他一人。科南特本人提倡以霍勒斯•曼恩及其他人的论点为基础,不遗余力地向美国鼓吹这种学校制度。乔治•皮博迪资助了整个美国南方的义务教育运动。皮博迪这样的人深谙普鲁士的体系,这个体系不但有益于生成一个全然无害的选民群体、一支听话的劳动大军,而且还能促生一群浑浑噩噩的消费大众。在当时,一群企业巨头认识到,公共教育培养和驯化的作用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财富。这群人当中就有安德鲁•卡内基和约翰•D•洛克菲勒。

这下你终于明白了。不需要卡尔•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我们也能看出,愚化大众、挫败他们、把他们一个一个地孤立起来、弃掉那些不听话的人,这些全部对管理、经济或政治有利。而阶级的概念可能会突出这个命题,正如 1909年,伍德罗•威尔逊任普林斯顿校长时对纽约教师协会的讲话:“我们应当让一个阶级接受自由的教育(liberal education),让另一个阶级——这个阶级要大得多——如果必要,放弃接受自由教育的权利,以使自身适于完成特定的、艰苦的体力劳动。”但是做出这一令人恶心的决定的背后动机并不是阶级的考虑。这一策略的制定,完全是出于恐惧,或者现在为人熟悉的“效率”,这个至高无上的目的,而非爱、自由、欢笑和希望。总而言之,它起因于纯粹的贪婪。
要攫取的财富是巨大的。毕竟,现有的经济制度是以大规模生产为基础,以大公司的利益而非小企业或小业主的利益为导向的。大规模生产就需要大规模消费,但是进入20世纪,大多数美国人民都已经看出: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是不自然、不明智的。就这一点而言,强制性的义务教育乃天赐良机。学校不必直接教孩子去无休止地消费,因为它有更好的办法:它鼓励孩子们完全不去思考。这就使他们在面对另一个现代社会的伟大发明——“营销”时,束手就擒。

你无须研究也能明白,那些总能被说服而过度消费的人可以分成两组,消费成瘾者和儿童。学校非常成功地把我们的孩子变成了瘾君子,并更加成功地使我们的孩子更加孩子气。这并非事出偶然。从柏拉图到罗素、到我们的英格利斯,所有的教育理论家都清楚,如果将孩子混入一群,不给他们责任,不给他们独立,只能促成他们的贪婪、羡慕、嫉妒和恐惧,虽然年岁渐长,却永远不会长大。克伯雷于1934年写了著名的《美国的公共教育》一书,在书中,作者详尽描述并赞扬了美国学校的扩张,将童年延长两到六年,而强制教育在那时刚刚兴起。这位克伯雷,既是斯坦福教育学院的院长,也是哈佛校长科南特的朋友,曾在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与英格利斯共事过,前者负责小学部分的教材,后者负责中学部分。克伯雷在1922年版的《公立学校管理》中写道:“我们的学校是……对原料(儿童)进行加工的工厂,它将材料打磨成型。……学校的任务是按照定下的产品规格塑造学生。”
在当今的社会中,可以相当清楚地看到这些“规格”是什么,成熟已经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去除。方便的离婚法让人不必为维持关系而付出努力,方便的借记卡让人不再对自己的财务做什么自律,方便的娱乐让人不必再学习如何愉悦自己,容易的答案让人提不出什么问题。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儿童的国度,我们乐于放弃自己的判断、意志,听从政客的说服、商人的哄骗,而这些对真正的成年人来说是纯粹的侮辱。我们先买来电视,然后再买电视里的东西。我们买来电脑,再去买从电脑里看见的东西。我们买150美元一双的运动鞋,不管自己是否真正需要。鞋坏得很快,我们就再买一双。我们买SUV越野车,相信了它像人寿保险一样重要的哄骗,即使我们开车的时候心情乱七八糟。最要命的是,当白宫发言人阿里•弗莱舍对你说“说话要小心”时,你毫不怀疑,连眼皮都不眨一下,尽管你早就在学校里听说美国是一片自由的土地。我们上了所有的当,这是我们上学的结果。

现在讲一讲事情好的一面。一旦你了解到现代教育的逻辑,就能很容易地避开它设下的陷阱和机关。学校把孩子训练成雇员和消费者,你就应当把你的孩子教成首领和探险家。学校训练孩子服从,你就应当教自己的孩子批判和独立的思考。学校的学生很容易厌烦,你要教你的孩子培养内在的精神生活,永远不会厌烦。你应当要求他们读严肃作品、成人的作品,涉猎历史、文学、哲学、音乐、美术、神学,所有这些话题学校教师肯定会回避。用孤独挑战你的孩子,让他们乐于与自己为伴,与内心对话。上学的人害怕孤单,他们总是需要没完没了的电视、上网、打手机,以及那些浅浅的、来得快去得快的友谊给他们做伴。你的孩子应当过更有意义的生活,他们能做到。
当然,我们首先应当知道我们的学校究竟是什么:一个拿年轻的心田做实验的实验室,为了社会需要训练习惯和态度的场所。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偶尔也对学生有好作用,但是它的主要目的是将儿童变成臣仆。不要延长你孩子的童年,一天也不要延长。戴维•法拉格特不到十三岁就能驾驶一艘俘获的英国军舰;爱迪生十二岁就能印出一份快报;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同样的年纪能当印刷学徒(并且在同时学习一系列课程,其内容会难倒当今哈佛的高年级学生)。如果确有其事,那么,就不要限制你的孩子,不必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活了这么久,在教师战壕里的三十年经验告诉我,天才多得像尘土,到处都是。我们之所以压制天才,是因为我们不能面对有天分的少男少女,我们不知道拿他们如何是好。我想,解决的办法很简单,也很了不起: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Hell! It's about time!

1621

风云币

0

活动币

3324

积分

铜甲骑士

积分
3324
发表于 2011-2-19 16: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学有点用,不会上错厕所
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耸立云端

3万

风云币

2

活动币

5万

积分

金甲骑士

齐天大圣

积分
52943
QQ
发表于 2011-2-19 21: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学多多少少有点用,在特定的情况下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3598

风云币

0

活动币

4960

积分

铜甲骑士

积分
4960

妙峰山

 楼主| 发表于 2011-2-20 18: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摘录:
  事实上,厌烦在学校老师中普遍存在。
  老师们也是十二年义务教育的产品。
  使自己高兴,学习是我无可推卸的责任。
  它以漫长的学期,囚室风格的教室将学生和教师禁锢起来,如同一座虚拟的生产幼稚和无知的工厂。
  小布什说,“一个也不能落下。”他或许是指,我们的学校要保证每一个孩子都不能长成大人?
  我们真的需要学校吗?不是指教育,而是指强制上学:六节课一天,一周五天,一年九个月,十二年。不要以阅读,写作,算术来搪塞,因为有两百万家庭学校的学生对这种老生常谈早已置之不理。
  其实,稍早一些,年满十三岁的人还被视为成年人。
  门肯在1924年4月的《美国信使》杂志上,发表了对教育的见解。他声言:……要把知识灌输给年轻一辈,或者启迪他们的智慧(作为教育的目标),……这实属谬误。它只会把每个人都降低到同一平庸的水平,培养和训练出一群整齐划一的民众,消除异见和创造性。这才是美国政府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其他各处政府的目标。
  我们的教育制度的确起源于普鲁士,这实在引起人的忧虑。
  这个精心设计的教育制度,动机在于生产平庸的心智,阻碍内在的精神生活,剥夺学生重要的领导才能,确保得到顺从而不健全的民众。以上种种都是为了培养“好控制”的民众。
  乔治-皮博迪资助了整个美国南方的义务教育运动。皮博迪这样的人深谙普鲁士的体系,这个体系不但有益于生成一个全然无害的选民群体,一支听话的劳动大军,而且还能促生一群浑浑噩噩的消费大众。在当时,一群企业巨头认识到,公共教育培养和驯化的作用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财富。这群人当中就有安德鲁 -卡内基和约翰-D-洛克菲勒。
  这下你终于明白了。不需要卡尔-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我们也能看出,愚化大众,挫败他们,把他们一个一个地孤立起来,弃掉那些不听话的人,这些全部对管理,经济或政治有利。
  总而言之,它起因于纯粹的贪婪。
  但是进入20世纪,大多数美国人民都已经看出: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是不自然,不明智的。就这一点而言,强制性的义务教育乃天赐良机。学校不必直接教孩子去无休止地消费,因为它有更好的办法:它鼓励孩子们完全不去思考。这就使他们在面对另一个现代社会的伟大发明——“营销”时,束手就擒。(是的,中国也大都如此)
  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偶尔也对学生有好作用,但是它的主要目的是将儿童变成臣仆。
  不要延长你孩子的童年,一天也不要延长。
  戴维-法拉格特不到十三岁就能驾驶一艘俘获的英国军舰;爱迪生十二岁就能印出一份快报;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同样的年纪能当印刷学徒(并且在同时学习一系列课程,其内容会难倒当今哈佛的高年级学生)。如果确有其事,那么,就不要限制你的孩子,不必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活了这么久,在教师战壕里的三十年经验告诉我,天才多得像尘土,到处都是。我们之所以压制天才,是因为我们不能面对有天分的少男少女。我们不知道拿他们如何是好。我想,解决的办法很简单,也很了不起:让他们自己管自己。
  正像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警告的,比法西斯尤甚的事情正在发生。
  利用行为心理学这个新技术,强制儿童学习正当的思考,感觉和行为,而从家里带来的不正当的态度会被修正。
  在各个年级,所有对儿童的实验都在公众不知情的情况下得到了默许,就像塔斯基吉的梅毒实验。考试正是这个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官方的尺度来确定每个儿童精神上所受的“感染”程度。
  (最大的邪恶总是无人问津)
  (中-共建国后,教学也是大幅低智化)
  创造性的思想似乎受到保护,其实总被悄悄地化解。十二年到二十年愚化的记忆训练,毁坏了最优秀的智力。
  经过多年研究,我们知道,不受打扰的睡眠很重要,可以形成深思熟虑的考虑。
  不受打扰的清醒也同样重要。人若不能集中精神,很难把事情搞懂。与其在打扰中坚持,不如索性放弃。
  ……我们给自己确立了向青年灌输思想的任务……在他们尚未被宠坏的时候。——阿道夫-希特勒,1937年5月1日
  正因为你故意不去看学校教育所代表的黑暗世界,因此你只注意了它荒唐的一面,情况才越来越糟。
  在高地中学对学生们隐瞒的秘密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学校首先是一种商业,是一种渴求活人来支付工资单的行业。
  他们绕开学校的弥天大谎,并且获得了成功。比如,你们一定已经知道,我们的计算机产业是建立在一批辍学者的远见卓识之上的;你们也一定知道,我们所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都是辍学者;你们一定还知道,娱乐业和快餐业清一色的是由辍学者主导的;而且我们委以国家重任的政客们全都是成绩平平的。
  从学校里出来的少男少女什么也不会做。
  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轻而易举,不加管理地被学会,“就像小孩子学说话……就像我们今天所知的这种学校,将来没地方生存”。
  邪恶本是一种无力的状态。
  驯化个人的心智,将其转化为集体的心智,只有这样,高度集中的大生产经济才能实现,这一转变越早进行越有效……
  当你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那就写自己的脚本,而非加入别人的戏班,那才是受教育的正途。
  《行为学教师培养计划》告诉我们,对少数人群的“化学实验”将从1967年起改为正式进程。这预示着,小约翰刚上学就要服用利他林和安非他明等新的化学药品。
  《美国教育秘史》
  《抄写员巴托比》
  《最长的行走》
  《少女初航》
  《奥德赛》
  《伊利亚特》
  《悲剧与希望:我们时代的世界史》
  《思想风暴》
  《生命解码》
  《新约》
  《教你的孩子认字》
  《利维坦》
  《为什么有童工》
  
Hell! It's about time!

1186

风云币

2

活动币

1402

积分

铁甲骑士

积分
1402
QQ
发表于 2011-3-1 09: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无用,早在文革期间就提过了
风云信条:戴头盔,不喝酒,慢下坡。不抛弃队友,不放弃努力。

3598

风云币

0

活动币

4960

积分

铜甲骑士

积分
4960

妙峰山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08: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猫 发表于 2011-3-1 09:33
读书无用,早在文革期间就提过了

这里探讨的是上学。上学不是真正的“教育”。读书是有用的,看你怎么读,怎么接收信息,怎么去整理分析信息。
文革是个什么东西?那个时代得出来的结论算什么?真理吗?
Hell! It's about time!

3598

风云币

0

活动币

4960

积分

铜甲骑士

积分
4960

妙峰山

 楼主| 发表于 2011-3-7 20: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学”不等于“受教育”。我们不是为了获得知识的碎片,而是要培养独立人格和思辨精神,以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你要努力寻找真正的自己,发现你自己的潜能,那会让世界和你自己大吃一惊!
Hell! It's about time!

3598

风云币

0

活动币

4960

积分

铜甲骑士

积分
4960

妙峰山

 楼主| 发表于 2011-3-7 2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学”不等于“受教育”。我们不是为了获得知识的碎片,而是要培养独立人格和思辨精神,以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你要努力寻找真正的自己,发现你自己的潜能,那会让世界和你自己大吃一惊!
Hell! It's about time!

81

风云币

0

活动币

174

积分

布衣骑士

麻衣百姓

积分
174
QQ
发表于 2011-3-13 19: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说那。上学也是有用的,但是学不到社会上的实际东西。应该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让教学不这么死板。个人观点。呵呵
风云信条:戴头盔,不喝酒,慢下坡。不抛弃队友,不放弃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