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往香山的路上,顺便凭吊了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刘半农和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刘天华的墓。

(1891.5.27~1934.7.14) 原名刘寿彭,后改名刘复;初字伴侬、时用瓣秾、后改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汉族,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1934年在北京病逝,葬于北平西郊香山玉皇顶南岗其弟刘天华墓的上方。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备注:刘半农是在考察途中遭到昆虫的叮咬,不幸传染上致命的回归热而病逝的。
刘天华(1895-1932)原名寿椿,半农二弟,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他在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沿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民间音乐,大胆借鉴“西乐”改进国乐。他不仅创作了《病中吟》、《良霄》、《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不朽名曲,而且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第一次把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纳入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他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将传统的二胡三把位延伸到五把位,使二胡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将琵琶的四相十品改革成六相十八品半,使琵琶成为世界通用的音律十二平均律乐器。赋予这两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以新的生命。 1932年6月8日在北京病逝,葬于北平西郊香山玉皇顶南岗。
养蜂人的猫猫沐浴着春天的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