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亲,以车会友,扩大圈子。注册一下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阅读水平的个体差异之大,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神马”能够一目十行,见微知著。而“浮云”只能吭吭哧哧,几篇文章读下来也“打铃儿”了,哪还有时间答题。
那么这其中的差异究竟何在呢?在这里,我不想涉及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只是自己的一点经验体会的总结而已。
其实,这跟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要知道,每篇文章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人,任何文章都是人写的。是人就难免有局限性,他们要遵循固定的常规,规则。所以尽管有的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有才”,使用了复杂的文法和措辞,而实际内容表达的还是常人的思维。
这就为我们探索文章的规律性提供了依据。我记得在本科上课的时候,班上有一位称得上少年天才的“神马”,他说他阅读的时候脑子里面形成的是一幅画面,他是把文章的内容与具体的场景联系起来了。这个我是相信的,智商超常的人是这样的(据资料,智商130以上被称为天才的只占人群的2.2%,120~129优秀占6.7%,110~119中上(聪明)占16.1%,90~109占50%中等)。如果你自信是前两部分甚至前三部分,那么基本可以忽略我的文章。)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根据文章的文字上的线索来解读文章的(你看,我罗哩罗嗦到这里才切入正题,这就是常人思维)。
聪明的考生这时能猜到了——对,在一篇400字5个问题的文章中,最难的往往是第三,四个问题,因为这才是文章的核心所在。不夸张地说,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问题(就考研的命题难度来说)根本不需要通读全文(也就是说基本上不需要联系其他的段落),只需阅读其所在段的首句,就能得出明确的线索。不信就做一道题试试吧
总之,个人认为考研阅读部分需要的不是细嚼慢咽的精度,而是抓要旨的略读,而按照公认的规律,把每段的首句串起来,基本就能概览整篇文章的全貌。
写字累,不足之处以后再慢慢修改,如果觉得写得“还行”,就顶一下吧。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