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我们的路程很长,要骑170多公里,很早就得出发。”小勇早上6点给店主打了电话,赶过去拿到笼子,绑在后座上,里面垫上雨衣——小萨有了自己的“房车”。 “房车”很有用。小勇说:“每到下坡,或者小萨跑累了的时候,我就把它抱进笼子里。所以一路走下来,它的状况都很好。” “房车”还救过小萨一命。 离开理塘之后,车队翻越了海拔4680米的海子山口,经过措拉乡,前面是拉拉山连续6个隧道。 说起那段路,小勇至今心有余悸:“隧道里没有灯,黑极了。小萨待在笼子里,走过第二个隧道,周围突然响起一片狗叫声,小萨也跟着大叫起来。我一看,大约有十多条野狗冲了过来。” 小勇顿时感觉头皮发麻,用尽全身力气拼命蹬,野狗们在身后追得很紧。跑得最快的一只,已经跳起来咬到了小勇的背囊。 “当时我吓坏了,不断地加速、加速,时速大概到了40多公里。还好,冲了过去。小萨也多亏待在笼子里,否则以它的性格,在大狗面前从不示弱,被咬死都有可能。” 骑过拉拉山抵达巴塘之后,他们在一家旅馆里吃饭。一个50多岁的车友看到了小萨,劝小勇说:“小兄弟,你带着它骑川藏线是不行的。路上容易出意外不说,你还得背行李,体力消耗太大,前面还要骑十几二十天呢。你得慎重考虑一下,不如找个当地人把它收养了吧。” 由于队友吴大姐刚刚因为躲避土狗骨折退出,“我的确犹豫了”,小勇询问旅馆老板能不能收养小萨,老板说店里人来人往,不方便。 老板的拒绝却让小勇如释重负:“我知道老板不会收养,只是故意给自己一个理由。” 很难说究竟是小勇帮助了小萨,还是小萨帮助了小勇。 回想起川藏线上艰苦的骑行,漫长的上坡似乎没有尽头,你用去全身力气,速度仍然慢得像一只蜗牛。即使是下坡,有时也要用力蹬车。风大的时候,几乎能把你吹回去。 “有一次,我实在太累了,落后车队很多,提前到达山顶垭口的小萨发现我没上来,于是跑回来找。它起身将前腿搭在我身上,不停地舔我,真把我感动坏了。”小勇回忆道,“如果没有小萨,我的川藏骑行也许不会这么顺利。它是一条很不简单的小狗,很有毅力。能跑的时候,你让它坐车都不行。” 这一点,足以让不少川藏骑行的人自愧不如。每年到了进藏的最佳季节,充满浪漫憧憬的骑行者们纷至沓来。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有些人只是心血来潮,骑累了,或者有了一点高原反应,便搭车走了,“个别人甚至完全没有骑行经验,不要说补胎和调整刹车,就连变速器都不会用”。路上也总有那种专门“捡”人的面包车经过,沿途招呼疲惫的车友,“别骑了,还远呢”,意志力稍微薄弱一点的,很难坚持得住,“最后能一路从成都骑到拉萨的,大概也只有四分之一。” 小勇觉得,自己和这只小狗有种说不出的缘分。当初,他也是被车队在路上“捡到”的。 小勇老家在湖北赤壁,大学考到了武汉。在一位同学的影响下,大一那年他买了一辆山地车,开始在武汉周边骑行。2010年3月的一天,在武汉南湖大道上,他遇到了“骑行乐”车队,队长小钟问了问他的情况,一挥手:“小兄弟,跟我们一块儿玩吧。” 小勇就这么被车队“捡”上了。22岁的他是队中唯一的90后,大家对他都很照顾,车队气氛也很好。 这次和小勇一同骑行川藏线的车友有5人,包括山东的吴大姐、四川的“小凳”、贵州的老高、武汉的“云中漫步”和遵义的“倔强足迹”。他们临时组成了一支车队。要不是骑上川藏线,彼此之间不太可能有交集。 “川藏线找个伴儿不容易。”小勇很感慨,“我从去年就开始准备,因为毕业前有一段实习期,可以自由安排。我没有去找公司实习,而是计划用一个月时间来进行一次毕业骑行。一开始,一个高中同学说好同去,可是在临出发一周前,他放弃了。公司老板执意挽留,并且承诺给他加薪。” 小勇只好临时在武汉最大的自行车骑行网站上发帖,幸运地碰到了也要去骑川藏线的“云中漫步”。 到了成都之后,进藏的车友特别多,一支车队邀他们同行。于是,4月29日,小勇和十几个人拍了一张很有声势的照片,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结果车队第一天就散了。大家骑行能力参差不齐,有的速度很快,有的走走停停,十几个人很快便分成四个小分队。小勇这一队慢慢固定为6个人,但最后到达拉萨的只有4个。 小萨有了自己的微博。 在此之前,小勇一直在微博上发布骑行进度,主要是为了向朋友们报平安。有了小萨之后,他开始发布和小萨一起旅行的照片。10日这天,吃完晚饭闲聊,大家建议,干脆给小萨单独开个微博,可能会很有意思。 “当时,每天除了骑车之外,生活很枯燥,所以,我就用自己的身份证给它开了微博。”小勇先用“小萨”这个名字注册,结果显示已经被别人占用。大家想了不少名字,最终觉得“GOGO小萨”不错,很符合它在路上奔跑的形象。 小勇没料到“GOGO小萨”会变得这么火:“一开始它的微博只有身边几个朋友关注,大家把这个微博当成川藏骑行的调剂。”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10天之后,一位路上遇到的车友把小萨的故事和照片发到了人人网,然后便被不同的人转发到微博,其中包括一些粉丝数量很多的“大V”。 在不断增加的转发中,对小萨的形容通常是这样的:“这条狗,是网友在从成都骑行到拉萨的路上遇到的。它从新沟出发,一路上跟着骑行的队伍跑,跑了接近两千公里,如今已经跑到了拉萨。我们无法理解它的思维,但它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很多人的思想。” 看到微博上的照片,小勇确定就是小萨。但微博中提供的信息并不准确,于是小勇在转发这条微博时特意注明:“这狗还在我这里,现在在八一镇,三天后到拉萨。” 后来发生的事情让小勇感觉不可思议。小萨的微博粉丝每天成百上千地增加,评论和转发应接不暇,小萨被网友们称为“励志狗”、“奔跑的阿甘”。很快,媒体开始寻找小勇。当他骑到距离拉萨还有20公里的时候,看到了央视的采访车已经在318国道上等着他们。 再后来,小勇和小萨的故事登上了国际媒体。英国BBC对他们进行了报道,小萨奔跑的视频也在世界上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上被大量点播。 事情发展到这种程度,小勇完全没有准备。他是个内向的人,只是很执著,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而遇到小萨,纯粹是个意外。 当网络上有人质疑他虐待小萨、自我炒作的时候,小勇彻底无法接受,一度感到很愤怒:“他们并不了解情况,我怎么可能虐待小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