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以车会友,扩大圈子。注册一下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本帖最后由 何伟 于 2013-6-16 16:14 编辑
川底下斋堂水库巧遇何版主 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颇具特色,门楼等级严格,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比比皆示。爨底下村属清水河流域,绿树成荫,村后1.2公里处,有古道“一线天”。这里至今居住的依旧是清一色的韩氏家族。“爨”原意有灶的意思,当年在建这个山村时,主人为其取名“爨底下”,意为躲避严寒,或许有避难之意,观景寓意,让人大有世外桃源之感。 记一次平凡的普通骑行,6月15日,风云折叠腾飞折腾帮没有什么折腾 ,我们约上几个好友,和骑道的人进行一次普通的骑行 ,骑行距离控制在100公里以内实际超过百公里,应为东方红修路绕道,从妙峰山牌楼到斋堂川底下斋堂水库走了一趟。 北京城三面环山,山区面积占62%。京郊山清水秀,乡村民风纯朴。 每到节假日,北京连同周边的天津、河北等地许多市民,会像开闸的渠水涌向北京郊区。 北京13个区县50多个乡镇的344个村近3万农户开展乡村旅游接待,一年接待游客27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20亿元。 于是坊间流传这样一句话:京郊农民多富翁,富翁多在民俗村。川底下村凭着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明清古镇,加上有平西抗日根据地做红色背景,旅游势头一直强劲,从门口收费35元的标准来看,市场经济的办法已被农民所接受和纷纷效仿。 我们一路行进,趋势感受到农村旅游事业的发展迅速,一路上,旅游咨询是最醒目的标志,一家挨着一家的农家乐,门口的装潢显示农民的富裕,富裕起来的农民在旅游上就像赵本山的电影里所说的,办的什么饭店像有个档次。 当然 农民搞旅游考的是开发,是基于当地的特色,我们在从妙峰山到斋堂 一路 上山路为主,在城市的 氛围中待惯了,在山区就有很强的兴奋和喜悦,要不是需要时时留意,身边奔驰而过的大车和小汽车 ,我们的骑行就更惬意了。 可以说是,一路骑行,两山相伴,时而一边是山,一边是水,只有接近 村镇时,人会多一些,可能我们需要清净,并不喜欢经过村镇 ,但是公路就村镇相同通 跳过村镇是不可能的,我们的领头的小伙子,30的速度,我平时是15的速度,跟着风云 活动是 25左右已经有的赶,这下我只能远远的跟着 ,等休息时再赶上,好在我又大卫和我年龄相仿,体力雷同,上邦在我的前一方阵,我们速度略逊于他,雁翅休息补水,斋堂吃饭,我们到斋堂时,看到有一伙骑友在爨柏景区的石碑前照相,有一个人穿着 风云的服装。我和大卫说看,风云的,我们两人参加过风云的几次活动,他也购买了风云2013队服,但我一看今天他没穿,我想风云的人真多啊,哪里都有风云的踪迹。我们来到斋堂水库边上 准备照相,又遇到刚才那伙人,我怎么看那个穿着风云 服装的人似曾相识,但是我说不上名字。 回来上网一看何版主的帖子,我明白了,巧遇,久仰大名未见其人 ,真见到了又有眼不识泰山,我又好像智取威虎山的李勇奇了,他误会了杨子荣,以为兵匪一家,结果知道***是救穷人的队伍,羞愧万分。 我们这次斋堂之行110公里左右,和 何版主200公里不能比,但是我感觉在风云里发帖子是个 乐事,发了帖子有人回应,更感兴趣,我可不敢奢望我的帖子吸引人的眼球 ,我有自知之明,我愿意在风云的论坛里做个分母,我把我的骑行的经过,理解感悟 做个文字的输出,对我也是个释放能量的渠道。我喜欢我愿意做。我还从中学到不参与学不到的东西,我希望风云有更大发展,我为风云高兴,我为我是风云的一份子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