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天气阴冷,金岭镇街头还残留着鞭炮的纸屑,行人寥寥,格外冷清。
这天上午,村民周大明拿着盖有公章的换水票和空水桶,前往指定地点换水。路上,他遇到了两个臂戴黑纱的孩子。
死去的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周大明印象中,死者与他年龄相仿,50岁出头,之前检查是肺癌晚期。
在换水地点处,已有一些村民排队等待,这里已成小镇的天然信息集纳地。然而,交流最多的,还是死亡。
周大明又听到了让他难过的消息。镇西头与他有交情的两人,去年先后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估计日子也不多了”。
“我感觉最近天天有人出殡”,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说,这几年,镇里得肺癌、胃癌、食道癌的特别多,很多才三四十岁,往往确诊时就是晚期,“跟传染似的,今天看着还挺好,搞不好明天就查出病了。”
类似的话题不断被提起,村民们语气淡然,一脸麻木。“公墓都快满员了,地里头新坟头也越来越多”,一位老人说道。
在村民指引下,记者来到67岁的癌症患者杨洪涛家中。老人瘦的只剩下一把骨头,安静地躺在床上。电视机屏幕的冷光打在他脸上,老人没有任何表情。
女儿杨美华说,老人是两个月前刚确诊肺癌晚期的,医生建议对老人保密,同时进行保守治疗。在医院陆续治了十来天,花掉2万多块。
春节前,老人病情继续恶化,不能动,不能说话,连排尿都需要插管。家人将他接回家来,准备进行“最后的告别”。
与杨洪涛家相邻的周家,同样被悲伤的气氛笼罩。47岁的女主人陈扬,去年7月被查出肺癌晚期。大年初一,她病情严重被家人送到医院,初三又给接了回来,丈夫周先生已经开始置办寿衣等用品。
满脸憔悴的周先生仍然记得妻子刚患病时的情景:妻子只是“出不来气”,去医院检查便拿到“癌症晚期”的检查结果,“当时天旋地转,觉得脚要站不住了”。
春节前,陈扬念叨着想听鞭炮声。除夕夜,周先生哭着给妻子放了两挂鞭。
这位朴实的农家汉子,至今也想不明白,“她不抽烟,不喝酒,怎么会得上这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