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马克 于 2014-5-27 09:44 编辑
经过顽强的爬坡奋战,我终于爬升至海拔2000米的黑石岭垭口。


苏东坡在定州时曾有一首《咏雪浪石》的诗,头两句说: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注:上党,《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认为,八陉为“重险”。可见在苏轼眼中,飞弧之脊(黑石岭)在太行山上的雄拔与关键,此处乃天下之脊!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其实秦长城有很多段落是连接了过去燕赵的旧长城,赵国早在秦之前,已经在这黑石岭上修筑了绵延百里的长城防线。 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逐鹿中原,被项羽打了个落花流水,想败退到关中去。他手下的谋士郦食其分析了天下形势,反对西逃,提出北距飞狐口,东塞太行之险,南守白马之津,便可以在战略上形成包围的形势压倒项羽。刘邦采纳这一战略,果然最终击败了项羽。有谁知道,大汉江山的确立,其实始于黑石岭这一守? 东汉光武帝刘秀东征冀州群雄直到一举控制了飞狐口这条关隘孔道,即现在的黑石岭,无了后顾之忧后,才宣布了登基的。
到了北宋,契丹人一次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景德二年(1005年)杨延昭(杨六郎)经宰相寇准荐举,出任保州知州兼沿边都巡检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紧接着就升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或称都总管),成为高阳关路的最高军事长官。杨延昭从此成为河北前沿的总帅,统兵数万,防守天津至太行山下一线的边防。高阳关、益津关、瓦桥关、黑石岭是河北边防的重要关口,都在杨延昭的管区之内。他前后守卫边关20多年,威名为契丹人所畏,被契丹人称之为“杨六郎”(其实正史上他是杨业的长子),
飞弧峪中,就有杨六郎的许多遗迹。
“箭眼”:传说,杨六郎(即杨延昭)率领杨家将和辽国交战,打到了黑石岭后,两国在唐县谈判议和,重定国界。杨六郎提出,以他射箭落地为准要让辽国再退一箭之地。辽国的使臣一听,心想你杨六郎再有本事,一箭射出也不过百八十步,国土大小,何在乎这百八十步,就答应了。谁知杨六郎箭一射出,到百八十步正要落地时,从远处跑来一只白兔,叨起快要落地的箭直向北跑去。那箭过涞源,入飞狐,穿过此黑石岭经蔚县城到了阳原,白兔嘴一甩把箭插在阳原的山上。那箭用手能晃却,就是拨不出来。辽国无奈,只好兵退阳原以外。这就是人们说的六郎“一箭三川”的“箭眼”。
“马蹄梁”:相传,杨六郎统领宋军驻飞狐峪抗击辽兵时,曾在山梁上经常遛马,思忖退敌之策。时间一久,山梁上留下深深的马蹄印痕,后来人们称此山梁为“马蹄梁”。据说至今山石上仍能见到马蹄痕迹。
当然,这些历史传说大家也不必太过在意,我在这里把它们记录下来,不过是增加作业的故事性,博君一笑而已。这些传说,即使传到杨六郎的耳朵里,他也未必赞同,没准还会拍案而起,大怒道:“靠,有木有搞错?我一个堂堂的军分区司令,让我到海拔2000米的地方去放马?那我也太不会当领导了!说我一箭射三川?我现在到南海给你们射箭去好不好?你们这些编瞎话的听好了:箭射太远,一样会扯着蛋的!”
即使如此,杨六郎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确实是个能征惯战的战将。
而自古,就有“紫荆、倒马两关,恃飞狐为外险”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