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以车会友,扩大圈子。注册一下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本帖最后由 信天翁118 于 2015-1-24 00:22 编辑
万里海疆行:D35宁波镇海骆驼镇 —宁波市—奉化萧王庙—溪口
2012年11月18日星期日,晴。宁波镇海骆驼镇—宁波市—奉化萧王庙—溪口,78.23公里,平均速度17.5公里。 “书本上的宁波”,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天一阁。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早就想有机会亲临探访。这次万里海疆行,终于使我有了这样的体验。
早晨起床后,吃了嵊县蒸饺,然后直奔市区。随后一边打听着一边找到了著名的“天一阁”。在此之前的一路上,尖顶的基督堂和天主堂倒是先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印象。自从在青岛市,参观了第一座基督堂到现在,这种哥特式建筑便可以经常见到。有时候举目四望,视野中甚至可以同时发现两座教堂的尖顶在“遥相呼应”。我不知道应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它究竟算是一百多年前西方“殖民主义”的产物,还应该算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呢?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吧。 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是当时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私家藏书楼。范钦喜好读书,平生所藏各类图书典籍达7万余卷。在他解职归田后,便建造了天一阁来保管这些藏书。
为保护藏书的完整性,范钦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包括酒醉后不得登楼,不准擅领亲友入阁,不得留宿阁内,更禁止擅自将图书借给外房及他姓者。子孙们也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族规,甚至还规定家族中的妇女也不准登楼读书。不过范氏后代也并非完全墨守成规,他们曾邀请一些著名学者如黄宗羲等入阁浏览,更增添了天一阁的名望与荣耀。
然而因为战乱、盗窃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天一阁后来还是流失了大部分的藏书。乾隆帝诏修《四库全书》时,范氏后人进呈珍本638种。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时,阁内有藏书4094部,计53000卷。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国军队掠去了《大清一统志》等舆地书数十种。咸丰和民国年间,盗贼频频光顾天一阁,将盗取的书籍卖给了书铺、传教士,甚至造纸厂。到1940年,不包括乾隆帝赏赐的《古今图书集成》,阁中其余藏书仅余1591部,计13038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设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访得流散图书3000余卷,又获得当地收藏家捐赠的一些古籍善本,从而使目前天一阁的藏书总数增加到30万卷册,其中古籍善本约8万余卷. 天一阁现存的古籍善本大都为明代的刻本或抄本,有的已成为海内孤本。藏品中最稀珍的是明代的地方志和科举录,分别有271种和370种。科举录分进士、会试和乡试三种,藏量占该类文献存世量的八成以上。更珍贵的是,它保存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首科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第五十二科完整无缺的进士登科录,堪称镇楼之宝。 参观了两个多小时后,于12点半恋恋不舍地离开天一阁。
又经过三个小时的骑行,于下午3点半进入奉化的萧王庙镇,这里是我母亲的故乡。 我在记忆中挖掘着些微的印象,这印象是几十年来,我从母亲嘴里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老家旁边有一条河,的确,我就是沿着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一直骑过来的。萧王庙镇一定要有萧王庙,那里一定是母亲年少时嬉戏过的地方。我向镇子里的人们打听着萧王庙的位置,一路来到了正在修缮中的萧王庙。
庙宇建在一座高坡上面,站在庙门前可以俯瞰全镇。因为高地上的空间狭小,庙宇建筑显得有些局促。我独自踱进庙门,周围满是施工堆料,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油漆味道。一位中年汉子走了出来,自我介绍姓戴,是萧王庙的“老人”。谈话中,说起了解放前后,镇子的某一处地方失火,烧掉了一大片房子。那时候母亲已经参军离开老家,但我从她口中听说过这个事情。妈妈家的亲人们也就从那时候开始,陆陆续续离开了萧王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