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的讨论踏频意义不大,它必须跟齿比联系在一起,只有根据自身的能力平衡了两者关系才能有效的提升骑行能力。
通常的规律是这样的:
1、骑行的头半年甚至一年,采用低位快频。齿比前2后5、6、7,踏频90~100。主要为练习划圈,增强心肺的适应能力。快速踏频能加速心肺负荷,这也是为什么快踏频反而比慢踏频更累的原因。
2、通过一年或5000公里以上骑行后(因人而异),可转大盘或中盘高位档,踏频可适当降10~15。主要目的是增强肌力,此间可有意识的与高手跟骑,以两至三公里的长缓坡为主。
3、第三个年头,如果你能用大盘进行踏频90以上的巡航,那基本可以说骑行毕业了。
茅塞顿开,以前的车都白骑了
较高的踏频,一是能有效的保护膝关节;二是保证比较轻松的骑行;三是特别有利于爬坡。这是个人体会,也许是以偏概全。
{:soso_e179:}齿比问题
从上面看到的回复依然很多人认为,踏频就是为了踩得快、踩得轻,如果是这样的理解就真有些偏颇了。
没有齿比这个前提,根本不存在踩得快
没有齿比这个前提,踩得轻这个概念将变得毫无意义
简单的说,你用尽全力跑400米的步频/2就基本相当于你的踏频极限。
实用知识 学习
没锁上90还是太勉强了
很轻松地就上了95{:soso_e113:},今天搞定踏频码表后发现,原来我以前一直喜欢这个力度的蹬踏----力度等价于9速山地26*1.95胎前2后7档位~~~~~~~~~~~
happykete 发表于 2012-9-10 14: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轻松地就上了95,今天搞定踏频码表后发现,原来我以前一直喜欢这个力度的蹬踏----力度等价 ...
如果你在2-7档、踏频95,持续10公里以上(速度在27~28之间),那么这个齿比对你来说有点轻了。可以尝试一下2-8或者3-6,踏频适度降一点,热身之后让自己强制提高一个档位,三个月或者半年人的骑行能力又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