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骑行清东陵
本帖最后由 马克 于 2015-6-23 18:31 编辑引子
关于清东陵,风云的帖子不多,端午出发前,洒家搜索了风云“清东陵”项下,帖子数目为零,可见去的人寥寥,即使多有去过的,估计也都闷着。所以想有个参考再上路,苦于找不到抓手。回来后见到同是端午骑行清东陵的闲话大哥的帖子介绍,甚有同感。想着我就不写了,可转念又觉得,骑行本是一次旅途,记录的是自己的骑行感悟,它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骑行是一场暴动,是一个人在阳光下迅猛碾压焦土的暴烈行动。所以,一定会留下痕迹,留下车辙,留下一份属于自己的视角。 我只是希望,再过三百年,清东陵项下搜索的帖子为“N”的话,这个帖子是“N+1”,也好。
去清东陵的愿望源于我四次清西陵的骑行,仿佛一部大清的历史,断着篇的看了半部,还都是比较背运的那段。有关大贤大恶,大起大落,盖世英杰和死有余辜的其实都睡在清东陵。如果更细致地比较起来,清西陵就像是过场,像桥段,像盛世惯性和衰亡顺延,除去雍正的阴损聊可补写几笔之外,其他的那几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大清的精华和糟粕,喧哗与挽歌,其实都凝结在清东陵这几抷华盖的坟冢之下,怎能不去?怎能不看?
恰逢这个端午运字当头,有一位遵化界人士小崔老师要回家,愿意带我一段,把我放在清东陵的入口,算是有地头蛇罩着,怕再错过,果断下单跟随。 凡人出行就是难在一个贪字,我问小崔老师:“据小报疯传您这次是大佬回乡,到了遵化地界上我能不能也借个光摆个谱,吃饭不给钱,看戏摇头票,欺男霸女之类的,提你好使不?” 小崔老师斩钉截铁:“不好使。” 称霸一方的贪念一灭,顿觉失落。我只好打着圆场说:“那算我开玩笑了。” 小崔老师果决如初:“你不开玩笑也不好使。” 好吧,出行必修课,第一页是低调,人生宝典啊。
自北京去清东陵的路有两条,比较绿色的路线是平谷黄崖关一线,不过要擦着燕山余脉的山脚下走,难免翻个坡,爬个坎儿,不太大,也略远。另一线就是沿102国道,走燕郊、三河,过邦均后走喜邦线,到达石门镇就到了清东陵的入口。这条线是我们此次骑行的线路,虽然一平到底,却充满了国道特点:货车和尘土。好在全程无修路。路况到三河都有机动车与自行车的隔离带,平展干净,其中大部分路段有绿荫,尚可陶醉。三河一出就是一股道上跑的车了,虽然路面还算宽敞,但该躲的车要躲,该避的线要避,该穿的尘要穿,该拼的人品也是要拼的。 补记的一点就是:蓟县政府非常勤勉,蓟县往遵化方向一出县城,蓟县洒水车加班加点地劳作,把路面喷洒的翻江倒海,喷过去,喷过来,一共有4公里长的距离像是下了一场豪雨,我们很小心地以15迈的速度骑过去,还是难逃川藏线的效果,经过微服私访,切身感受,证实蓟县的干部也是蛮拼的,为蓟县环卫局点赞。
整个路况的情况就简略介绍到这里,下面把绿荫、平展、暴晒、灰土以及奋力骑行口渴难耐等等用、、、、、、略过,带之以哼着小曲、听着小歌、看着小景、骑着小车的美好情愫,拜谒先贤的崇高期盼裹于襟怀,瞬间就来到了清东陵的入口,怎奈往山口一拐,迎头就一声大叹! 洒家抬手拿起惊堂木,“啪”的一声拍案!不急,咱们----下回接着说。
沙发啦~{:soso_e113:}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soso_e179:}
还有悬念,期待 "从燕郊到蓟县这条路 那个脏啊! 骑过一次算是体验过了 如非必须 我是坚决不再骑第二次了 放眼望去 前方的路上 灰雾漫漫 大小车驶过 尘土飞扬 和京西及京北的山路相比 那是天地之别啊 更可悲的是 为了降低灰尘 路上洒了大量的水 结果可想而知 车和人身上都是泥点"
这是我12年去蓟县的感受 待续 {:soso_e179:} 我对你这样表扬环卫局表示很赞{:soso_e144:} 本帖最后由 马克 于 2015-8-10 09:08 编辑
第一回 “是为序”
邦宽线把石门镇一劈南北,我选择的是路北进陵的一条小路,在路口,我停下车,向着身边的小崔老师,正色抱拳道:“谢施主一路导引,此处进去即为东陵,我,到家了。”
小崔老师微微一怔,想一路行来,相谈甚欢,古今千年事,上下八百里,所谈无不契合,此刻听得洒家如此言语,到不知是人是鬼了。但小崔老师也久在江湖,处变不惊,每临大事有静气,只略一沉吟,就咒语般轻吐两个字:“又闹”。四两一出,迅疾拆解了千斤之术,随后,宾主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互道着珍重,英雄相惜,竟不觉有些恋恋。却见远方霞光万丈,红缨乱舞,小崔老师于万千幻彩中飘然而隐,渐渐遁于无形。我呆若木鸡,心说别管我人鬼合璧,就是群魔乱舞,你也铁定是仙的,匆忙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寻陵而去,需走村穿寨,越过一道小梁,登上龙门口水库的大坝。见库区不大,水域相当于一个玉渊潭,水边到是人头攒动,波光旖旎,戏水涟涟,渔歌唱晚,颇似渔翁闯入桃园。沿库区蜿蜒而行,转过一个山口,当头就是一座擎天巨坊,接云入地,傲立如山,何其雄拔,何其伟岸,何其洁白,何其美奂。据载此坊为天下第一石牌坊,体量巨大,器宇轩昂。怎不引得洒家千年一叹!
顺治是大清入关第一帝,一般人谈清史,更愿意谈康乾盛世,殊不知清朝276年的历史,马上征天下的历史只有18年,剩下的258年,自顺治始,开始设计江山。没有顺治的韬略和心胸,没有他扩大的视野,清朝的疆域何以是中国历史之最?人说成吉思汗的江山最大,可成吉思汗并未称帝,只称可汗。到了忽必烈称帝之时,元帝国已经分裂,有点像现在的独联体,都是兄弟分立,彼此公推忽必烈为大汗,也是血统意识上寻找的盟主,忽必烈并不拥有其他汗国的任免权,税收权和军队指挥权,忽必烈拥有的版图,与大清打下的江山,差着一个兴都库什山。(究竟为什么差的是兴都库什山?不是喜马拉雅山,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觉得这名字念的好痛快。)
人说马上打江山易,下马坐江山难。顺治靠什么打江山呢?砍头!自北向南,砍了两遍。第一遍砍反抗者,也就是明朝的军队,格杀勿论。第二遍砍不反抗却誓死不降者,也就是民众。第一遍砍的最烈的是扬州,屠城十日,成就了史可法的抗清英名。而且按照砍头的顺序,最先砍的是蒙古人,最后砍的是江南人,所以分出四个等级:一等人满人,二等的蒙古人,三等人北人,四等人南人。南人反抗最烈,被贬为最低等级人种。第二遍砍的人更多,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地域不分南北,全部尊满族人的规矩,剃头降清,不剃头就砍头。
顺治砍到极处,深感不是办法,游牧民族终究还是要向汉族人学习的。既然想坐江山,就得下马放刀,立地成佛。开始大量学习汉族文化,照搬汉族人的典章制度。所以这牌坊,立的跟明十三陵一样建制。
据传秦始皇陵地下有水银滚动之声,千军万马的秦俑也是深藏于地,外表则荒冢一抷。那是汉文化深邃到极致的厚重使然。风吹草低的游牧民族没那么复杂,光明正大的“duang”一声,就砸你面前一个巨大的石牌坊,隆恩浩大,气定神闲。接天地之灵气,容万物于心胸,那份轩昂伟扩,由不得你不肃然。
我凝视石牌坊良久,想起自己过去读书时,总喜欢读一读作者的自序,尤其喜读最后作者那三个字“是为序”。这三个字透着自信,溢着铿锵,一份乾坤在手的端然,凡是作者的序没有写这三个字,我就觉得作者对自己的文字心虚的很,彷徨的很。不禁对作者就疑惑起来。而这牌坊就像那三个字,凝重大气,入天接地立在那里,嗡嗡作响地发出“是为序”之音,这部大清的历史,由此被推开。
提我不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