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yway 于 2012-8-4 15:53 编辑
选手有国籍,体育无国界:
常人看来,韩国人金昶佰现在应是处于两难境地:韩国把他培养成一名著名教练,但如今他却要带领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在明年的釜山亚运会上挑战韩国队,以使中国女曲能直接跻身雅典奥运会。 但是金昶佰却没有任何“思想负担”。在九运会曲球棍赛场接受采访时,他的一句话让记者感慨至深:“我是韩国人,但我现在代表中国队。” 选手有祖国,体育无国界。这两句话构成了对体育的完整理解。但多年来,我们对自己支援别人用前一句话来要求,对别人帮助我们则用后一句话来诠释,多少反映了一种思维的狭隘和偏颇。 爱国和帮助别人并不冲突。相形之下,我们对“海外兵团”的一些指责是不是有失公允?是不是符合奥林匹克精神?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愿看到花重金聘来的米卢蒂诺维奇、金昶佰训练中国队敷衍了事、碰到“自己人”就“放水”的情形出现,为什么又难以接受“海外兵团”的勤勉敬业、力战到底呢? 这种看不惯选手、教练从穿中国队队服到穿外国队队服的心态,并不利于中国体育融入日趋一体化的全球体育。我们的一些弱势项目如女曲、男足等,需要请进高水平的外籍教练;而我们的一些优势项目(同样也是人家的弱势项目),也同样需要走出去,承担帮别人提高水平的责任,这样才能促进这些项目的普及和提高,反过来也使我们自己受益。假如柔道与跆拳道至今仍局限于日、韩两国,这两个项目如何能进入奥运会? 在中国叩开世界贸易组织大门之时,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国际化、更人性化的心态看待体育,回归体育的本性。 |